“老鼠告猫”故事的流传

新高考网

摘 要:“老鼠告猫”这一热闹的民间寓言故事自产生以来,在我国民间社会广为流传。从地域范围来看,其流传遍及全国:北方主要是在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南方主要是在江苏、安徽、四川等地;从民间文艺形式来看,“老鼠告猫”故事存在于北方宝卷、河南琴书、山东琴书、陕北说书、四川金钱板等诸多民间文艺形式中。文章主要?地域流传和形式传播对该故事的流传状况进行分析,试图由此管窥我国当前民间文艺传承境况并对民间文艺的传承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老鼠告猫故事 老鼠告状 老鼠宝卷 民间文艺传承

近年来,俗文学研究引起了学者的深刻关注与广泛研究,学界对宝卷、鼓词、地方曲艺与地方戏等民间说唱文艺形式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说唱文艺形式研究本身的特殊性,加之故事的流传研究的复杂性,一些以说唱文艺形式存在的故事较少被选为研究对象,对故事的流传研究就更少见了。俗文学的流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同时也是俗文学研究中最具价值的问题之一。较之作品分析之类的内容研究,流传研究更接近俗文学研究的本质。[1]

“老鼠告猫”故事长时期广泛存在于各种民间曲艺中,并以其独有的魅力在全国范围内流传。现将其在全国各地的具体流传形式总结如下:

河南:琴书《老鼠告猫》、大鼓《小老鼠告状》、坠子书《老鼠告猫》、洛南静板书《老鼠告猫》。

山东:琴书《老鼠告猫》、菏泽莺歌柳书《老鼠告猫》。

河北京津:乐亭大鼓《耗子告猫》《老鼠告猫》《小老鼠告状》。

东北大鼓《老鼠告猫》、二人转《耗子告猫》。

山西:宝卷《老鼠告狸猫》和《无影传》、翼城琴书《老鼠告猫》、河津说书和临县说书《老鼠告狸猫》。

陕西:秦腔《老鼠告猫》、陕北说书《老鼠告狸猫》。

河西:永昌《老鼠宝卷》、山丹《老鼠宝卷》、金张掖《老鼠宝卷》、酒泉《老鼠宝卷》、民乐《老鼠宝卷》(《又名小老鼠告状》)、青海贤孝《老鼠告状》。

江苏:徐州琴书《老鼠告猫》、扬州清曲《老鼠告状》。

安徽:琴书《小狸猫告状》。

浙江:温州大鼓《老鼠告状》。

四川:金钱板荷叶《耗子告猫》。

广州:木鱼唱本《老鼠告状》。

由此可以看出,“老鼠告猫”故事以诸多不同的民间文艺形式在民间社会广为流传,下文我们将从地域流传与形式传播这两个角度做具体分析。

一、“老鼠告猫”故事的地域流传

我们先来看“老鼠告猫”故事的地域流传。这里探讨的是该故事随着一种民间文艺形式的跨地域传播而得以流传。

影响同一种民间曲艺的跨地域传播的因素主要是地理因素与社会历史因素。首先,地理因素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以琴书的跨地域传播为例,首先来分析地理因素,比如:翼城琴书与河南琴书的交互影响。翼城位于晋南地区,与河南北部的一些地区有紧密联系,其音乐的组成部分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河南音乐的影响。事实确是如此,翼城琴书中的南路琴书就吸收了河南的民间音调。再如:琴书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之一,“包括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四川扬琴、恩施扬琴、贵州琴书、北京琴书等。其共同特点是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各种琴书的起源不一,大抵源于明清小曲或戏曲清唱,并在流传过程中,各自受流行地区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特色。”[2]虽然各地琴书起源不同,但鲁、豫、苏、皖各地的琴书是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的,它们都最早起源于鲁西南地区,主要流传于豫东、鲁南、苏北和皖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所以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各地琴书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互影响与交流。而各地琴书的演出形式、风格特点自然是比较稳定的,其中有共同的演出剧目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社会历史因素是影响琴书跨地域传播的重要因素。清末黄河下游多发洪灾,灾民们流离失所,迫于生计他们以乞讨为生,他们常在乞讨时演唱家乡小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唱曲的民众逐渐转化成演唱琴书的民间艺人。可见,民众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琴书的跨地域传播。无独有偶,其他的民间文艺形式也存在类似的跨地域传播。

下面我们仍以琴书为例,分析一下“老鼠告猫”故事在琴书这一曲艺形式中的传播。该故事以琴书为依托,在山东琴书、河南琴书、安徽琴书、徐州琴书、山西翼城琴书中都可见其踪迹。可以简单总结为下表:

流传地域 (剧目)故事名称

琴书 山东 《老鼠告猫》

河南 《老鼠告猫》

安徽 《小狸猫告状》

山西 《老鼠告猫》

江苏 《老鼠告猫》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老鼠告猫”故事以琴书为传播载体,其流传范围比较集中,主要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琴书本身表演形式不一,均为一至数人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是扬琴、二胡等,各地琴书表演会有所不同,在此我们不对其表演形式做过多探究。下面我们将当代演唱的河南琴书《老鼠告猫》和安徽琴书《小狸猫》的内容方面作一对比,来看二者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

首先,从二者故事情节来看,安徽琴书与河南琴书中的“老鼠告猫”故事都是先写鼠被猫吃,阴魂不散,来到森罗殿状告阎王,阎王先是同情小老鼠,差二鬼卒去捉猫魂,猫到殿后状告老鼠在阳间苦害黎民,经过一番激烈热闹的猫鼠互相告状,阎君最后断案:封赏狸猫,惩罚老鼠,狸猫大获全胜。二者故事情节高度相似,应该是有渊源关系的。

再从二者的唱词来看,我们从开篇部分唱词来看。

河南琴书:说的是老盘古天地初分,十八国夏商周兵顺西秦。两唐尽五代乱人心不定,田地里出妖孽苦害黎民。出一物降一物狸猫逼鼠,爪象勾眼赛铃须似钢针。一锭墨一块玉雪里送炭。针保威震乾坤耳似巨轮。使金钩划银屏长势可爱,花狐狸探地穴自体腾云。小狸猫供桌上安眠寐寝,咋听得供桌下唧唧声音。大老鼠小老鼠三五十个,来的来往的往齐出洞门。大老鼠小老鼠打成一片,小狸猫它一见怒发金针。抖抖威拿拿式将身纵起,小老鼠见猫来入地无门。顾不得钻窟窿四处奔跑,小狸猫不放松生抓活擒。它柯住大老鼠细嚼烂咽,柯住小老鼠囫囵整吞。小老鼠死的苦阴魂不散,口衔着冤枉状去见阎君。刮阴风走阳路来得好快,不多时来到了酆都城门。[3]

安徽琴书:盘古时立天下五帝为君,夏商周十八国兵反西秦。无定州遭荒旱民心不定,遍地里出老鼠坑害黎民。出一物降一物狸猫必出,眼似铃牙似箭须似钢针。小狸猫只生的人人所爱,戴银铃挂玉瓶蹦踪如云。大老鼠小老鼠三五十个,出窟来进窟去唧唧声音。小狸猫在供桌正在打盹,抖抖毛发发威堵住窟门。小老鼠见狸猫抽身想躲,小狸猫到跟前不生捉活擒。只逮着大老鼠细嚼烂咽,只抓着小老鼠连毛整吞。老鼠我被它吃阴魂不散,头顶着冤枉状去见阎君。阴风洒阴风吹来得好快,不多时跑进了酆都城门。[4]

经过对比,我们发现,二者开篇唱词均为“三三四”的十字句,大部分唱词具有相似性,并且有个别唱词完全相同。不仅开篇如此,在老鼠与猫对簿公堂的情节以及故事结尾都有相似之处。可见,安徽琴书和河南琴书中的“老鼠告猫”故事在内容和唱词上相似度是极高的。

综上所述,“老鼠告猫”故事随着一种民间文艺形式的跨地域传播而得以流传,并且在同一种民间曲艺中传播时,故事的表演形式、内容、唱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老鼠告猫”故事的形式传播

上面我们讨论了“老鼠告猫”故事依靠一种民间文艺形式的跨地域传播而得以流传,接下来我们来看该故事在不同民间文艺形式中传播。

先来看“老鼠告猫”故事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民间文艺形式中的流传。最典型的例子是“老鼠告猫”故事在陕西的流传,陕北说书和秦腔中都演唱该故事:《老鼠告狸猫》既是陕北说书的传统剧目,《老鼠告猫》又是秦腔小戏的传统剧目[5],那么二者是否存在着源流关系呢?孟繁树在《板式变化体戏曲的形成》一文中曾就这一问题指出:词话(说书)《老鼠告狸猫》是秦腔《老鼠告猫》的原型。[6] 孟繁树从二者的体例、风格、故事情节与内容的复杂程度、人物设计与角色多少等方面解释了这一问题,说明了二者的源流关系。我们由此知道,是秦腔改编了说书中的“老鼠告猫”故事,并丰富了故事内容与情节。可见,同一地域流传的不同的民间文艺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同一故事往往可见于当地不同的民间文艺形式中。

再来看“老鼠告猫”故事在其他民间文艺形式之间的传播。最特殊的是“老鼠告猫”故事在宝卷中的流传。下面我们就“老鼠告猫”故事在宝卷中的流传做一简单分析。“宝卷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在宗教(主要是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7]我们今天所见宝卷中的“老鼠告猫”故事主要在山西和河西两地。但是,需要特注意的是,宝卷中的“老鼠告猫”故事如今已经不存在活态的表演,我们只能从文本上进行分析研究。山西《老鼠宝卷》主要分为《老鼠告狸猫》和《无影传》这两部宝卷。山西的两种《老鼠宝卷》内容是完全不同的,《老鼠告狸猫卷》是清嘉庆八年抄本,《无影传》是清光绪九年抄本。前者写老鼠夜间盗粮被猫吃,去阴间告状,猫鼠结仇与告状都写得十分简单;后者的故事情节更为丰富、人物设置更为复杂,先写老鼠娶亲途中被猫吃掉,再写老鼠告状,无论是猫鼠结仇的原因还是告状的过程都十分详细。下面将两部宝卷中“老鼠告状”的部分内容摘录出来:

《老鼠告狸猫卷》:森罗殿上要诉情:“我姓老名鼠,生在地穴,长在地穴。闲逝夜晚间出门去盗些米粮吃,撞见一个猫儿,活活的将我捉住,连骨代肉嚼咬碎烂。将不我闪下父母妻子,朝暮思想,不免走到阴间里边,告他一状。耕牛来作状。”

《无影传》:具状人老鼠,系土地府墙脚县窟洞村居住,年五十一岁,为恶猫无业,苦害良鼠事。鼠自生以来,祖居二十八宿之内,父掌十二相之首,原系土居民户,又不敢与世人为侣,仅在土洞安身,白日闲闲门不出,夜晚度日经营,吃的是粗茶淡饭,并不敢美味先吞,守本分低头出入,自忍耐不敢高声,遇恶猫横行霸道,将鼠辈生擒活捉,吃一个又等两个,恨不能斩草除根,猫在世并无事业,主人公喂养殷勤,热时常在高棱卧,冷时与绣女同床,睡觉不分男女,吃食不论尊卑,咬鼠时不与快死,放一旁玩耍作乐,稍动时抓搭口吞……

相比之下,《老鼠告狸猫卷》可以说是“告猫”故事的最低级形态,《无影传》可以说是故事比较成熟的形态。

河西宝卷中也有《老鼠宝卷》,《老鼠宝卷》是山西宝卷与河西宝卷的共有卷目。车锡伦先生在《中国宝卷研究》一书中指出:河西宝卷与内地宝卷是同源同流的关系。[8]但是,我们发现,河西《老鼠宝卷》?山西《老鼠宝卷》的是有所不同的。那么二者是否存在源流关系?这一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究。总之,“老鼠告猫”故事在宝卷中的流传是比较特殊的。

综上,“老鼠告猫”故事在一种民间文艺形式中跨地域流传时,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稳定性;“老鼠告猫”故事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民间文艺形式之间也存在着跨形式的传播;在有些民间文艺形式中的流传比较特殊,比如:宝卷中的“老鼠告猫”故事如今已经不见活态表演,只是文本意义上的流传了;其他曲艺形式中的“老鼠告猫”故事大多都是小段,在此我们先不做讨论。

三、“老鼠告猫”故事的传播与民间文艺传承

在“老鼠告猫”故事的流传研究中,我们发现,包括“老鼠告猫”故事在内的许多传统剧目都已经不再表演,甚至有些民间文艺形式的活态表演已经消失。从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管窥到中国传统的民间文艺的传承现状??有些民间文艺形式遇到了生存危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民间文艺形式所演唱的故事也逐渐失去了听众,失去了继续传承的群众基础,保护与传承日趋衰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我们需要探索这些民间文艺形式在当下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道路。在此,笔者想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做好保护、抢救工作。针对一些濒临消失的民间文艺形式要做好保护工作,比如:对一些老艺人们演唱的曲艺形式的剧目进行录音、录像;针对濒危失传曲艺形式的曲目要做好挖掘、整理工作。

其次,培养各种民间文艺形式传承的接班人。年青一代大多数人对这些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缺乏热情和兴趣,更不要说专门从事这些研究。随着老艺人的退出,各种民间文艺形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所以一方面要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培养接班人,另一方面各大高校也应该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更专业的人才从事民间文艺形式的研究、传承工作。

最后,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的层面,只有创新发展才能得到传承。我国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在我国社会长期存在,它们植根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些民间文艺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娱乐需求,人们转而寻求其他高科技等先进的娱乐形式。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应该与时俱进,重视自身的创新。比如,传统的曲艺形式要想在*得到传承,就必须要在表演形式、内容方面做适当的改编,使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与价值追求,坚持艺术创新,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注释:

[1]尚丽新,车锡伦:《北方民间宝卷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版,第415页。

[2]齐森华、陈多、叶长海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琴书”条,第74页。

[3]http://www.iqiyi.com/w_19rs07vcp5.html

[4]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0NzI2OTc2NA==.html

[5]刘文峰:《秦腔史料新得??清代秦腔刻本三十种简介》,戏剧春秋,1985年,第3期,第49页。

[6]孟繁树:《板式变化体戏曲的形成》,文艺研究,1985年10月,第130-131页。

[7]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8]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页。

参考文献:

[1]《老鼠告?猫卷》积德堂抄本清嘉庆八年(1803)

[2]《无影传》董培德(董春治)抄本清光绪九年(1883)

[3]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尚丽新,车锡伦.北方民间宝卷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齐森华、陈多、叶长海编.中国曲学大辞典[Z].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刘文峰.秦腔史料新得??清代秦腔刻本三十种简介[J].戏剧春秋1985,(3).

(席迎迎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学文学院 030006)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