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五大发展理念发言稿

新高考网

五大发展理念发言稿一

同志们: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当代中国进步指明了方向,也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了中国文明和智慧。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既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的新认识,也包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优秀思想在*的发展和弘扬。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深刻理解、把握好五大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内涵并自觉践行,让中国传统文华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应始终成为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方向。

从传统革新精神到创新发展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对创新的推崇,有两个层面:一是国家治理层面上要善于求新。三千年前的《诗经》就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提出周朝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变革求新。《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宋朝王安石为国家改革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倡导国家、民族要发展就必须善于变通、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易传》提出“日新之谓盛德”,只要做到持续不断的以新代旧,国家盛德大业就会实现。二是个人思想层面上要追求革新。《大学》记载,商汤王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盘铭》写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坚持每天洗澡才能使身体焕然一新,而思想上的改造也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求新过程。《尚书》提出的“作新民”,就是激励人们弃旧图新,要有新想法、新作为。这些中华传统典籍都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古人对创新精神的崇尚。当今中国坚持创新发展,有效解决了发展的动力问题,涵盖了科技、理论、制度、文化四大方面,并结合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急需进行思想和模式深刻变革的要求,提出我们每个人都应挣脱陈规陋习的精神束缚,敢于求新、求变。创新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革新思想的充实和完善。

从儒家“贵和尚中”的精神到协调发展理念。儒家文化以“贵和尚中”,“和”即和谐,包含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协调。在儒家文化中,“和”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目的和根本。《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则相生”,明确指出“和”是所有人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和”能使万事万物兴旺。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和”就可以使天地各自安定在自己应处的位置,万物也能生长繁育了。同时儒家认为,“和”也是人际关系的根本,所以《论语》称:礼之用,和为贵。第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具有包容性。一方面,“和”是一种善于协调的态度和方法。《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主张应在保留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和谐,学会团结合作的为人处事方式。另一方面,“和”并不是抹杀一切不同。《国语》讲“和实生物”,不同性质的物体达到和谐才能生出世间的所有事物。当今坚持协调发展,目的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改变单一发展偏好,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达到全方位的系统、整体发展,实现均衡发展的和谐状态。协调发展,是对中华传统“和”文化的凝练和提升。

从古代朴素自然观到绿色发展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朴素自然观思想。首先,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孟子》认为:“知其性则知天矣”,天和人都具有相同善的本性;《庄子》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和人达到一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从西周时期的“天定人伦”思想的萌芽,到北宋张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经典解说,无一不体现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文化主流思想。其次,主张对万物要有关爱,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庄子》讲“爱人利物之谓仁”,要爱护自身以外的人和环境。《孟子》称“材木不可胜用也”,劝告人们对大自然的开采要适可而止。再次,主张对自然要有敬畏。儒家文化的“君子畏天命”,强调人事必须顺应天意;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提出自然法则不可违背,尊重万物的存在,才能实现国泰民安。当今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将会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绿色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传承和弘扬。

从中华民族亲仁善邻的传统到开放发展理念。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对外经贸往来。丝绸之路的形成、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华民族开放发展的生动史实。在传统文化中,开放发展思想集中于推崇多方共济、和平相处,开放、和平的意识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主要体现:一是善待其他国家和民族。《左传》《论语》弘扬:“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俗语“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等,都表明了与人为善、与邻国亲近友好的原则。二是协同万邦、和平相处。《尚书》讲“抚绥万方”,国家强盛根本在于安抚、团结各个邦国。古代兵书《司马法》上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好战好争斗,大国也会灭亡。《左传》提出“止戈为武”,消灭暴乱,停止动用武器,才能安定天下。这些传统文化都对善于团结协作、争取和平发展对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作了详细论述。当今坚持开放发展,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坚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了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开放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爱好交流、重视和平思想的强化和延展。

从传统的公平正义思想到共享发展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公平、平等、正义思想。一方面,强调社会应充满公平正义。《礼记》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财产公有、为政公平、推行公道。《吕氏春秋》说“治天下也,必先公”,主张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做到公平先行。《左传》提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强调好东西不独自占有,要拿出来和其他人共同分享。《论语》讲“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担心分配得到的份量少,而是担心分配得不均匀。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坚持共享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强调公平还应该尽量照顾社会上的弱者,关爱困难群体。《礼记》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社会上的老弱病残都能得到关心和照料,描绘了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的安康富足小农经济和谐社会的图景。当今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破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既得利益阻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共同富裕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共享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公平思想的现代阐释。

五大发展理念发言稿二

同志们:

为什么提出“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是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由大变强之道。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既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它是由大国成为强国对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其活生生的实践基础,它是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

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6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

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应然选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才能更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

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的本质要求,是*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

五大发展理念的当代价值

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其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上升或进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并善于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推翻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建设*,实现共产主义。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为*的*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的主题,“观大势,谋大事”,牢牢把握时代进步的脉搏,精心洞察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在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所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尤其是科学研判和积极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条件下,为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成果。

五大发展理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根据党对实现中国特色*战略步骤的设计和中共十八大确立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内容涵盖历史回顾、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基本理念、根本任务、政策举措和根本保证等方方面面,但主题是发展,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和基本精神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作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新理论成果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当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五大发展理念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智慧。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出访东南亚和非洲,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纪念万隆会议召开六十周年大会、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等一系列双边和多边重要外交场合,尤其是9月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大时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讲话,娓娓阐释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系统提出了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环境等“五位一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线图”。其中,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环境上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等,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相得益彰。这些理念为谋划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视角,为稳定并改善国际秩序、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可行方案,既是引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世界发展的思想先导,也为其他国家和人民谋求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讲话新添5个动词阐释五大发展理念

*多次谈到五大发展理念,尤为引人注意的是,*首次在讲话中对每一“理念”均增添了动词,用了5组共20个字的生动词汇,即“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进一步丰富了五大发展理念。“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在调研期间的一系列论述为新一年中国发展布局谋篇,确定了“十三五”发展的“指挥棒”。

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首次新增动词,五组新词汇丰富五大“发展理念”

去年11月,*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时强调,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在此次重庆调研期间强调,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讲话中首次对每个“理念”均增添了一个动词,用了5组共20个字的词汇,即“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对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进行了丰富。

五大发展理念,既符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也体现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共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中国的前进方向,展示了中国下一阶段发展的大思路、大战略。“五大理念”指出了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的路径,展示了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看来,五大发展理念是五中全会的亮点,表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说明随着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过去的一些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给力”。他认为,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有新的战略构建,这个战略构建就是五中全会作出的发展理念上的创新。

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去年11月10日,*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年伊始,在此次重庆调研中,*再次强调“侧结构性改革”。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有媒体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同志为*的*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选择的经济治理良方。相对于传统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需求侧”管理模式,“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通过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等手段,使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实现优化配置,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拉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理论上的创新性概括。”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分析指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种种困难,与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外因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但更为重要的内因是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原因。供给侧改革恰恰抓住了当前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面对当前城市越来越大、乡村越来越空的现实困境,如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需要积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去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着重提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调“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此次重庆调研,*再一次强调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重庆市的具体发展情况指出,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

“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民日报》任理轩文章曾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协调要求区域平衡,实现区域整体平衡发展。

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民生”也成为*重大讲话中、考察路途中的关键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在新年的首次外出调研中,*再次突出强调“民生”的重要意义。*指出,特别是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谈到扶贫工作时,*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共享发展要守住民生的底线。”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发展理论教研室教授向春玲分析认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分析指出,“十三五”规划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指出,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不少学者分析指出,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因此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地方如何抓改革、推改革: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的改革任务牢牢抓在手上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今年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要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的改革任务牢牢抓在手上,主动出击、贴身紧逼、精准发力。”在重庆调研期间,*明确提出基层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地方抓改革、推改革,一方面要落实好*部署的改革任务,一方面要搞好探索创新。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确定好改革重点、路径、次序、方法,创造性落实好中央精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谈到,要吃透中央制定的重点改革方案,同时完善落实机制,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见物见人,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使改革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央政策能不能一竿子插到底,基层政权是最基础,也是最庞大的执行者。有媒体评论指出,只有重视基层改革创新,改革才能接地气,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改革方案才能落准落细落实,更好造福群众,使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改革要真正成为整个民族的自觉,必须培养内生动力。三十多年前,改革从基层破冰,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全面深改能否再次打破既得利益,基层的活力释放至关重要。

乡镇纪检干部五大发展理念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