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全国大学排名,附前十名具体名单
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前十名名单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具体完整名单见下表,供2024年考生参考。
一、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全国大学排名
档次 | 全国排名 | 学校名称 | 星级 | 办学层次 |
A++ | 1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6★ | 世界高水平、中国顶尖专业 |
A+ | 2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3 | 中国人民大学 | 5★ | 中国一流专业 |
A+ | 4 | 安徽财经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东北财经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贵州财经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湖南农业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江西财经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南京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山东财经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上海财经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武汉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西安交通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西北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A+ | 4 | 中央财经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北京师范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东南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河海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河南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内蒙古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南京农业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南京审计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山东师范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四川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西南财经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云南财经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浙江财经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浙江大学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16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4★ | 中国高水平专业 |
B+ | 31 | 安徽医科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1 | 福建农林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1 | 福建师范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1 | 贵州中医药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1 | 河北师范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1 | 吉林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河北经贸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华东理工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华东政法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吉林财经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昆明医科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南京师范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山西财经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沈阳师范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温州医科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西北政法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新疆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B+ | 37 | 中南大学 | 3★ | 中国区域一流专业 |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家级专业的大学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级别 |
1 | 浙江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2 | 中国人民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3 | 南京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4 | 东南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5 | 武汉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6 | 西安交通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7 | 四川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8 | 上海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9 | 中央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10 | 西南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11 | 河海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12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13 | 西北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14 | 东北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15 | 南京农业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16 | 内蒙古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17 | 河南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18 | 南京审计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19 | 江西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20 | 浙江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21 | 山东师范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22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23 | 安徽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24 | 山东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25 | 贵州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26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27 | 湖南农业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28 | 云南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29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国家级 |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省级专业的大学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级别 |
1 | 新疆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2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3 | 河北工业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4 | 首都师范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5 | 辽宁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6 | 温州医科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7 | 安徽医科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8 | 西北政法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9 | 河北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10 | 河北师范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11 | 福建师范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12 | 安徽工业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13 | 山西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14 | 河北经贸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15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16 | 昆明医科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17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18 | 福建农林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19 | 吉林财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20 | 沈阳师范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21 | 贵州民族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22 | 潍坊医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23 | 贵州中医药大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24 | 山东工商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25 | 上海杉达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省级 |
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简介、就业方向、就业前景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简介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与规章、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劳动关系等知识,具备社会保险办理、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劳动执法监督检查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医疗保险待遇审核支付、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社保业务代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方向
面向社会保障业务经办人员、劳动关系协调员、社区工作者等职业,社保业务经办、社保业务代理、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等岗位(群)。
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前景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也可以进入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进入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可以参加社会保障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