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歌谣的政治传播功能
摘 要:民间歌谣作为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太平军将领立志、述怀、宣传、鼓劲的一种方式;表现了革命将士顽强的革命斗志及将革命进行斗争到底的决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太平天国革命的赞颂之情以及对太平军将领的爱戴之情,民间歌谣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发挥了政治传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传播学 太平天国歌谣 政治传播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它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这场历时两年多、革命风潮席卷18个省的农民革命运动中,派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文学作品,而歌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始至终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媒介。鉴于以往研究太平天国文学作品的论著及论文多从政治、历史、文学的角度进行论述,为了更好的研究民间歌谣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拟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的歌谣进行初步探讨,以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民间歌谣的政治价值。
一、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的民间歌谣
在整个人类的传播史过程中,语言媒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印刷、广播、多媒体媒介诞生之前的最便捷、最普遍、覆盖面最广的一种媒介形式,即使在现代社会,语言媒介仍然是人们表达社会舆论的主要途径之一。就传播媒介的角度而言,在口语传播阶段大致有史诗、讲演、歌谣、聚谈、流言等几种重要形式。其中,歌谣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考察中西方的政治史和舆论史,可以发现歌谣在政治宣传与动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西方的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苏联十月革命,到中国近代的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当代的中国革命,歌谣都发挥着重要的宣传和舆论功能。”[1]
太平天国起义期间,革命波及的范围内流传着许多丰富多彩的歌谣,这些歌谣有的今天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声音与历史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革命斗争现实。值得注意的是,歌谣不仅作为一种口头演唱的形式传播着振奋人心的信息,而且有的还以“文字”的形式流传着。这种“文字”的形式即把歌谣写在墙壁上或者大门上。如在1860年8月间太平军攻克江苏常熟时,太平军士兵在常熟陕北乡一个姓顾家中的墙上写有这样一首歌谣,作为安民告示:常熟有妖,至若不退,百姓受难,天兵驾到,不欺子民,不烧房屋,如若团练,烧杀不留,劝告百姓,避者为高。这是宣传太平军的亲民政策,表明太平军与老百姓平时听说和看到的反动团练不一样。此外,1861年10月太平军途径浙江诸暨宣和街,在一个地主住宅大门内侧墙上写下了一首名为《快为天国民》的“劝谕”的歌谣又是一例。
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民间歌谣传播的内容
关于太平天国歌谣,由于创作主体的不同,因此,其表达的内容也各不一致。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革命将领立志、述怀、宣传、鼓劲的歌谣
太平军将领在领导革命运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创作歌谣,从革命运动的发起、宣传,到太平天国的诏书、布告等都含有大量的歌谣成分。他们的歌谣主要是站在领导者的高度审视当时整个革命运动的发展变化,因此,他们的歌谣多是立志、抒怀、宣传、鼓劲之作。如:“百万家财欠我钱,半穷半富任耕田。?钱有志跟我去,分钱粒米不忧天。”[2]这是一首宣传口号之作,是太平天国领袖在各地农民起义的歌谣口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成的。这些歌词通俗易懂,鼓动力强,涉及到穷苦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号召力非常强。这样的歌谣对天平天国革命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革命运动过程中,太平军遭遇清政府的镇压和其他势力的顽抗和阻挠,曾多次陷入绝境,在这种粮弹贫乏、形势不利的危急情况下,军中士气未免低落,甚至有人临阵脱逃或者叛变投敌。面对这种局面,太平天国将领一方面要严惩那些经不起战争考验的将士以稳定军心,一方面要想方设法鼓舞战士斗气,此时他们一般会创作通俗易懂且鼓动性强的宣传之作,如洪秀全的一首《诛妖歌》便是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创作的。
(二)革命战士表达革命斗志及将革命进行斗争到底的歌谣
太平军战士也是太平天国歌谣创作的主体之一,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局限,他们创作的歌谣流传的范围不是很广,但是足以表现出太平军军纪严明及其他们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如:“天不怕来地不怕,洪杨给我包天胆,江山不打不得发,虎在深山我敢抓。”[3]诸如此类的还有《打仗不怕清将猛》《磨利大柴刀》等。
这些歌谣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了太平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而“天京天兵似猛虎,汉口胡儿败如鸡”这首墙头短歌则将太平军的豪迈气势与清军的颓败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展现了太平军战士的豪气冲天。再有流传于广西桂平金田村的《杀得你半个不回头》:“韦铁牛,没两手,居然敢到我地头;我军师, 出妙计,杀得你半个不回头。”[4]整首歌谣非常形象表现出当时太平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势,它们在军中以及在民间的传播无疑会壮大太平军的声势,最终为太平天国革命提供广大的群众基础。
(三)人民群众表达对太平军将士爱戴之情的歌谣
19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经受鸦片战争之后,国家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作为下层阶级的人民和统治阶级的矛盾也越来越白热化,繁重的苛捐杂税压得百姓抬不起头来。太平天国起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起并得到迅猛发展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性质决定了由他们建立起来的政权必然代表着当时最广大人民群众最为迫切的利益和愿望。也正因为如此,在太平天国歌谣中,以人民群众的歌谣最多,流传最广。
首先,人民群众的歌谣反映了太平军的纪律严明和革命政策。流传于广西桂平、石龙的《带兵最好数洪杨》即为代表:“换个朝来立个王,带兵最好数洪杨。吃饭官兵同张桌,睡觉官兵共个房。”[5]太平天国的革命政策在人民群众的歌谣中也得到了体现,其中安徽芜湖的歌谣《大平军好章程》就体现了太平天国曾颁布的土地纲领:“大平军,好章程:发放粮食,田地平分;打官兵,打洋人;鸦片、赌钱一齐禁,处处太平。”[6]这里的“田地平分”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虽然这些政策在当时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毕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一类歌谣的传播为太平军赢得了更多的群众支持。
其次,人民群众的歌谣也表现了太平军的英勇善战、英雄气概以及他们的革命声势。如流传在广西桂平、石龙的《一天攻下五六关》:“鲤鱼冲破滩头浪,云雀穿过黑云山;天军爬上东乡界,一天攻下五六关。”[7]对这些战绩的歌颂与宣传,既反映出太平军的英勇善战,同时也体现出人民群众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再次,人民群众的歌谣反映了人民对太平军及其将领的拥护、赞颂与爱戴之情。由于太平军革命纪律严明,切实执行的政策如“买卖公平”“秋毫莫犯”“专杀老妖、不害百姓”等维护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了当时群众的爱憎之情,迅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如流传于广西桂平、石龙的一首《天军进象州》:“洪杨天军要进城,百姓舞狮耍龙灯,人山人海排成队,大开城门来欢迎。天军一进象州城,安民告示贴纷纷,张灯结彩烧鞭炮,人人庆贺太平春。天军驻在象州街,百姓家家乐开怀,争向天军问寒暖,胜比亲朋远方来。”[8]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住着壮侗苗瑶等11个少数民族,太平军所到之处都能严格遵守革命纪律,并爱护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因此少数民族地区也流传着人们歌颂太平军的歌谣:“你说山上的树木多,可没有太平王的兵马多。你说师公的法术高,比不过太平王的法术高。你说甘王爷的心肠好,哪能必长毛的心肠好。甘王爷要我们孝敬粮和油,长毛不要我们的一根柴和草。”[9]
这是当洪秀全带领队伍从瑶区北上时,瑶民用他们质朴的歌声表达他们对太平军的不舍之情。可见,当时太平军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拥护。
无论是太平天国将领、战士,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运用了歌谣这一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领和战士的歌谣是军中战斗的精神粮食,而群众的歌谣则最终化为强大的革命力量注入太平军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所以如此迅猛,这些歌谣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民间歌谣的政治传播效果
每一次社会历史变革中的传播活动,往往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上,这一现象不断重现。每一个朝代的更迭,总伴随着农民革命战争的滚滚洪流,游离于封建贵族的视野之外的农民们,在这个时候,往往形成了冲击封建社会主流舆论的强大的革命舆论,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10]
(一)舆论传播速度快
太平天国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在与清政府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太平军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形成强大的革命声势,其中舆论传播就扮演了重要的较色。而歌谣作为这一支农民军共有的文学形式,是这些舆论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虽然歌谣作为一种口语传播形式虽然有线性传播,保存性差、空间限制,传播范围狭小等局限,但是歌谣作为人类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是民众用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口头创作形式。其形式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节奏韵律明显,便于记诵与流传,而其简便快捷、反馈及时、易于控制、生动性及亲切性等特点成为了太平军将领及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传播工具,并在整个革命运动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传播功效。
(二)凝聚革命力量强
民众是革命的基础。在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领袖对民众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起义者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或创造与人们之间的联系,从而组织起有效的革命队伍,使革命由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从太平天国早期的宣传组织、革命期间的革命纲领、布告等,从人民群众受鼓动参加革命到自发的参加革命,从革命形势的不利到革命局势的扭转,歌谣这一有效的传播形式无论是在认知、情感,还是在行为层面,都发挥着它的强大的传播功效。洪秀全早期用来宣传的小册子《拜上帝教》以及后来天国建立时期颁布的革命纲领、布告等都具有歌谣的成分。这些文件及布告因歌谣这一形式得以在民间迅速传播,深入人心,为后来的革命运动争取了更多的力量。在革命运动期间,各地人民群众创作的歌谣,无论是表现太平军的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军的及太平军战况、战绩等,都在无形中传播着太平天国革命的盛况。这些歌谣在吟唱的时候,实际上起到宣传太平军的作用,并且,增加了民众对太平军作战胜利的信心,民众在这些歌谣的熏陶下,与太平军拉近了距离。这是太平军得民心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太平军将领在作战期间特别是作战前夕所做的具有鼓动作用的歌谣,是一种精神鼓动,能激起全军将士的作战情绪,直接影响到革命的进程。最后,这些关于太平军革命运动的歌谣在太平军将士及民间继续流传,承载着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珍贵资料,向后人展示着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本质和基本面貌。
从文学的角度进行阐述,歌谣可以传承历史文化知识、表现民众的生活愿望和政治要求、缓解生活压力、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等。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歌谣作为一种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符号形式,它充当了媒介的角色,发挥着媒介的巨大传播效用。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的歌谣,不仅可以总结革命者在斗争中发展出来的传播艺术,探讨口语传播在战争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所呈现出的典型样式及其巨大力量,还可以为歌谣提供一个多学科的研究视角。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壮剧与壮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7CMZ003]、本文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4LSZ024]、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校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6C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潘祥辉:《“歌以咏政”: 作为舆论机制的先秦歌谣及其政治传播功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6期。
[2]《太平天国学刊》编委会编:《太平天国学刊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4][5][6][7][8]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歌谣》,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9]蒙广思:《太平天国在永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李敬一:《中国传播史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