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丹:从文本入手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上的生命教育

新高考网

摘 要:生命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结合目前生命教育缺失的教学现状,笔者从文本入手,以小见大,通过明显生命教育、朦胧生命教育和升华生命教育的方式探索生命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力求将生命教育与文本有效结合,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建议与帮助。

关键词: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课堂 现状 运用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从广义上是指所有的教育,而对于狭义的生命教育,学者刘慧、河南大学教授王北生、台湾建中校长吴武雄等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采用了毕义星的概念,生命教育即“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1]。

二、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2010年8月,中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资源,有利于跨越时空的限制,发掘文本中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强化生命意识,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感发生命中产生情感共鸣,塑造富于感发的不死的心灵。

三、中学语文课堂上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

(一)主要表现

语文应该是所有学科中思想最活跃、最能让学生发挥想象的课程,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流传千古的名篇被作为语法知识进行讲授,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对生命应有的思考,但纯粹以训练语文能力代替学生的独特感受,就又出现了偏颇,这在很大程度上过分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

(二)缺失原因

加拿大著名学者梁燕城说过:“当代中国的悲哀,在面临文化精神之沦亡,在经济迅速发展之下,人心归向世俗,中国文化正失去其灵魂,民族的骨气日减。”[2]新课程的实施,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刚性要求,语文课堂模式仍以讲授为主,学生无暇顾及教材的生命内涵。“学而优则仕”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早已随着历史的纵向发展深入中国人的骨髓,这种衡量人才的功利性标准至今仍然存在,不少学生在写作中甚至出现了“新八股文”的趋势。

四、生命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探索

(一)可行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而语文“作为最接近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语文教学应有清醒而独特的生命教育意识”[4],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经典作品中隐藏着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这需要语文教师借助语文教材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整个中学语文课堂。

由于心理年龄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对抽象的生命观缺乏生命的体验,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引起学生心灵上的触动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语文教材中存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蕴涵着的精神力量与生命教育相契合。

笔者将从明显生命教育、朦胧生命教育及升华生命教育的文本入手探索生命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二)主要途径

1.明显生命教育,感发生命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可以进行明显生命教育的文本,这些作品直接阐发对生命的感悟,学生不难从教师的引导中获得间接的生命体验。

比如冰心的《谈生命》,2013年余映潮在重庆市商务学校有一个公开课中,专门讲这篇美文。上课以抽象的标题所表达的“生命的礼赞”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接下来将背景资料与整体阅读相结合,精读美段,读中有析,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让学生逐渐体悟生命意义,去领悟其中的生命意识,学会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再比如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生命 生命》《敬畏生命》《我与地坛》等这样的文本都直接给学生以成长的启发。

2.朦胧生命教育,挖掘生命

不明?的生命教育文本主要通过悲剧作品进行,悲剧被誉为“最高的文艺形式,悲剧作品在揭示生活本质、剖析人性方面较之其他题材文学作品更深入透彻,因而具有更加震撼人心的力度。”[5]学生通过学习悲剧作品,让学生学会思考什么是生死、应该怎样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更有价值等问题。

爱情悲剧是生命教育的极好素材,然而许多爱情悲剧教学忽视了对生命的关注,往往把重点停留在了悲剧产生的背景原因或者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使得他们从悲剧作品中学到的不是对逝去生命的惋惜,而是为爱情做出牺牲的向往,在现实中表现为捍卫早恋离家出走甚至殉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爱情悲剧为例让学生从悲剧中感受正能量,进行生命观的引导。比如两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两情相悦,却遭到封建家长势力的逼迫,最终无奈之下双双殉情,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尊重文本中生命的同时理智对待爱情和生命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爱情悲剧外,还有战争悲剧,比如杜甫的《石壕吏》,这首诗向人们传递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如何让学生理解“苦”,感悟顽强的生命呢?需从文本入手。古人讲究养儿防老,老妇共有三个儿子,两个已战死沙场,这是内心的痛苦,家中只剩还在吃奶的孙子和出门尚且没有完整衣服的媳妇,这是家境的困苦,老妇被官吏带走后,老翁没有了老伴,孙子没有了父亲,媳妇没有了丈夫,至于老翁的命运,也是生死未卜,家破人亡的惨状,杜甫的悲悯情怀,都值得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

3.升华生命教育,传承生命

生命终有一死,但表现形式不同,有的人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有的死了精神却为世人铭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和精度。那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呢?

例如《信客》讲述了信客穿梭于城乡之间,默默为别人传递信件和货物,而自己却甘愿充当苦行者,他一生都任劳任怨、诚信无私,最后信客要把自己的墓筑在老信客的墓旁,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引起学生的思考,信客去世了,他的生命价值是永恒的,他的精神还活着,他所代表的这个社会上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人,却永远不会绝迹。

再比如《斑羚飞渡》通过老斑羚和小斑羚生与死的咫尺天涯让学生感悟生命时,可插入热点话题,例如,10月10号,新闻晨报的一条微博称北京爱迪国际学校收发室的一名工作人员,频繁虐待校园里收养的几只流浪猫,并在其朋友圈炫耀。引导学生懂得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其他生命,哪怕是几只小小的流浪猫,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善的种子。

四、结语

生命教育是所有学科教育的共同任务,其中,语文课堂更侧重通过挖掘语文教材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这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并不是非得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或者以生命教育取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通过中学语文课内外学习,在感悟和体验中不断成长。

注释:

[1]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2]冯梅,禹永红:《生命教育视域下语文教学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08期,第64-67页。

[3]刘旭,李文星:《义务教育阶段基于新课标的语文评价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版,第207页。

[4]吕高超:《珍视生命 向死而生??谈悲剧爱情作品的生命教育》,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06期,第143-146页。

[5]王元化:《崩离整合??当代智者对话》,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12页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