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高考网

摘 要:文言文翻?题是最能检测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的综合性题目,分析高三学生的翻译题的答卷,能够真实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文言文翻译中实词方面存在的错误,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切实地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水平和试卷得分。

关键词:文言文 翻译 实词 问题

当前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中,学界讨论的一个主要的话题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言”“文”关系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大力提倡文言文教学应当从“文”的角度出发去赏析文章,发现文言文之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枯燥沉闷的状况。且不论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当如何操作的问题,就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高考仍然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当考试大纲、高考试题没有改革的时候,徒然要求教师作出改革,这实施起来似乎有些困难。于是,在我们的高中文言文课堂上还是存在着大量讲解、练习文言文知识的情况,对文章文学性的赏析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直至灭绝的趋势。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句子翻译占了超过二分之一的时间,而且课后的作业也往往是翻译句子、甚至文章。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强力训练下,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成效如何呢?

本文将从某校高三学生的文言文翻译题中实词的答题情况着手探究其文言文教学成果。目前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多设置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其题型分别是三道选择题(包括断句题、古代文化常识题和筛选文章信息题)和翻译题。众所周知,自有文言文阅读的考试以来,翻译题就一直存在。毋庸置疑的是主观的翻译题最能检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是最有综合性的一项,最能检测学生文言文学习方面的综合水平。将古代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并非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它只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是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步骤,其考察内容主要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等。

一、文言翻译题的答题情况

本文选用的是高三学生临近高考前的模拟考试试卷进行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基本是中学时期的最高水平,最能反映整个中学时期的文言文教学成效。通过对统计其答卷情况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文言文水平略低于语文水平,其中3道客观选择题的得分无论是与全卷的客观题对比还是与全卷对比,其得分率都略低一些。但是文言文翻译题的得分率更低,在总分是10分得情况下,其平均分基本徘徊在3-5.5分之间,学生的得分率几乎不到总分的一半。那么试问,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的成果在哪里?一方面,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另一方面学生考试成绩也没有得到提高。

在一般不超过20分钟的答题时间里,对学生的翻译不做过高要求。但是分析学生的答卷会发现,很多学生的翻译连“信达雅”中的“信”的标准都很难达到,更不要说通顺、优美。因此在“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要求也还并没有达到的情况下空泛地谈赏析,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二、文言实词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阅卷中文言文翻译题多采用采点给分的方法,而这其中又以对文言实词的考察为主,辅以少量的特殊句式考察。分析学生的答卷会发现,学生在特殊句式方面少有犯错,简单的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学生经过训练后都比较容易辨别。而且由于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一脉相承,其中语法的变动最小,这也使得学生对特殊句式的识别变得更加容易。根据错误出现的原因,可将在文言实词方面出现的错误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积累不足导致的错误,另一类是未掌握答题技巧导致的错误。

(一)知识积累不足导致的错误

翻译水平的提升与知识积累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解决知识缺乏的关键。分析学生的答卷发现,学生常在以下实词的知识点上犯错误:

1.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词,是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由于学生最先学习的语言是现代汉语,文言文是在初中时期才开始学习的,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先学的语言的干扰。如在“又谓?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这句的翻译中许多学生将“如”翻译为“像”的意思。这是现代汉语中“如”常用的义项,而在古代汉语中,“如”的本义就是“按照,遵从”。这两个义项之间差别不是特别大,学生就容易忽略。而“如”作为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常见实词之一,学生更应该熟知这个词的各个义项。在学习时,辅以成语帮助记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这个义项后附注“如法炮制”这个成语,就会使学生对这个义项的理解记忆更深刻。

另外在这句中学生还犯的一个错误是将“报”翻译为“上报”,其正确义应当是“回答,答复”,翻译成“上报”后并不合逻辑,但是在学生对这个义项不太熟悉的时候,就只能选择现代汉语的义项。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让学生从本义引申出其他义项外,与现代汉语常见义项联系与差别进行对比也是必不可少的。

2.一词多义。词义不明的错误经常出现在一词多义的现象里,所谓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有不止一个义项,学生往往不能同时掌握多个义项,就会以常见的义项作为答案。在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对待这种错误需要灵活处理,即让学生学会根据语境在本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申。比如在“户部以边储不足,奏令罢退官非脏罪者,输米二十石,给之诰敕。”这句中,“输”的意思是“缴纳”。这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存在,但这个义项根据语境是很容易引申得来。“输”的本义是“转运、运送”,向官府运送粮食即为“缴纳”,但是很多学生都只翻译为“输送”。

3.通假字。众所周知,对于通假字的翻译要还原到它的本字进行翻译,但是在学生往往在通假字的识别方面还存在问题。在“皆倚嬖幸厉民,华甫病革强起,劾罢三人。”这句中,学生对于“革”的翻译五花八门,有“(病情)好转、革职、改革、革除(弊病)”等各种答案。而事实上,“革”在这里”通“亟”,意思是“危急”。这也就提醒了教师,在讲解实词时,不仅要关注词的本义,对其特殊的通假用法也要特别注意。

4.专有名词。学生常由于对专有名词所指的范围不明而犯错误。比如“山东岁歉,户部以尚书沈翼习其地民瘼,请令往振。”这句中大多数学生将“山东”翻译为“崤山以东”,调查后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教学中教师对该词的意思尚未细加区别,仅凭常见的义项盖棺定论。实际上这个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华山以东为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金以后就成为政区名。而这篇文章选自《明史?刘炜传》,自然就应采用行政区名这个义项。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探究学习意识,处理问题不能浅尝辄止。

5.古代文化常识。自2017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中设置了文化常识题以来,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也受到了重视,不过由于其牵涉到的知识面较广,所以很难做到方方面面兼顾。如前文的例子,“诰敕”一词的意思是“皇帝授官赐爵的命令。”学生在不知所以的时候大多翻译为“赦免”,这是因为学生在紧张的答题过程中来不及思考,或者在脑海中索而无物时,因字形相像,又符合语境才写下的。但是这个知识点学生如果结合常识,稍加思索,本可以离答案再进一步的。“诰敕”这个词不常见,但“诰命”“诰命夫人”却是常见的词,结合“诰命”理解“诰敕”,想来不会偏离答案太多。因此,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要学会从日常的积累中进行迁移。古代文化常识的考察内容虽然广泛,但是由于选文大多是史传文,所以考察的范围还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比如古代官职的名称,官职的迁谪,不同年龄的专用名词,传统节日的不同称谓等相关知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进行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6.生僻词语。另有一些考点的出现是超纲的,比如“民瘼、忠谠、权幸、嬖幸”等词就属于生僻词语。由于文言文阅读的命题与选文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原因,超纲在所难免。这些词出现的次数是少量的,学生在答卷时也只能根据上下文及字面意思去揣测,以及在平常的考试中多积累相关词汇。

(二)未掌握答题技巧导致的错误

改进学生的文言文翻译现状,除了在知识上要补充完善之外,做题时的灵活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做题时由于未掌握答题技巧所犯的错误有以下几类:

1.答题时只顾大意,未能字字落实

在“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这句中学生将“陈时”翻译为“(说了)以前时候(的许多弊端)”,之所以翻译成“以前时候”,从表面上看就是因为断句不正确,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翻译“时”的意思时受到“陈”的干扰。把“陈”的“过去的”这个意思与“时”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其“陈述,奏陈”的意思。

2.忽略上下文,主观猜测词义

在答题过程中,学生经常由于时间紧张而不看上下文直接做题。比如在“以报子河汊之役”这句中,有学生翻译为“他儿子的河汊之战”。这种错误是非常荒诞的,因为“子河汊”在上文已经作为地名出现过了,结果由于学生忽略直接做题而导致不应该的错误。跳过上下文直接做题,常常由于字词、语境的陌生而要多加揣摩,还得到事倍功半的结果。在考试中,断章取义的错误有各种形式,但是不变的是每次的考试中这样的错误。这再次说明了做题时看上下文的必要性,阅读上下文不仅对于一些明显的答题点有辅助作用,而且顺着上下文的思路能帮助在翻译时进行必要的推断。比如在翻译中常见的另一种错误就是人物关系混乱。在文言文翻译中学生经常由于某个词意的不解,导致句中的主客体颠倒,错误类型花样百出。但相同的问题是主客体的混乱经常使得句子的逻辑关系出现问题,学生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3.没有斟酌词义

学生考场答题还容易犯的错误是在翻译时对词义不加斟酌选择。在“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中,“嫉”字学生往往翻译为“妒忌”。事实上,“嫉”的“嫉妒”与“嫉恨”两个义项学生都是熟悉的,只是在词义的侧重?及程度上略有不同,至于在翻译中要采用哪个就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斟酌。

三、对策

(一)知识积累的对策

文言实词是构成句子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理解句子的基础,一个句子中如果有两个文言实词理解有误就会带来整个句子理解的偏差。文言实词因其数量较多,可循的规律又较少,所以日常积累就更为关键。课标中关于文言词汇的要求是“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所以,梳理并记忆常见字的意义是文言实词学习的第一步,是十分基础而又十分必要的。文言实词的考试范围,不仅包括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考试中也常出现一些考纲之外的。因此在学习范围上,由于大纲规定的文言实词多是出自于课文,所以课本中的实词要不打折扣的积累完成。其次要抓住史传类文章的特点,积累与此相关的,包括文化常识类的实词。

另外,在积累实词的过程中,方法也很重要。由于每个实词有不止一个义项,所以如果要求学生单纯记忆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也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根据汉字的特点,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文字的形体结构与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练习的过程应当是先学习本义,必要的可以辅以字形分析法帮助记忆。通过字形的拆解、释义,让学生了解字义的来源,不仅掌握字义,更知其所以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其次是掌握引申义、假借义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引申的过程中记忆并训练联想思维,这对于解决一词多义的问题尤为有效。这种理解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负担,而且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翻译训练的对策

在翻译训练过程中应当多采用专项训练的形式,对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逐项攻克。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有充足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又要在翻译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词义理解能力。词义理解能力的训练应当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最初的知识积累完成以后应该先训练背景熟悉的课本中的文言文,再逐渐深入训练在陌生的文言文中进行推断。

在翻译的训练中应当注意以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主体进行反复地、有效地训练。不少教师在讲完一篇甚至一段文言文后,会让学生在课后作为作业进行翻译,但是这种长篇大段的翻译,往往流于形式,实际上沦为学生借用参考资料上的全文翻译或者课堂笔记进行大段的抄写。因此,翻译训练应当是挑选精要的句子,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翻译,落实到每一个字词、句式。根据教学中的实际观察发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与对课内句子的翻译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有部分学生对试卷上陌生文章的翻译可谓是漏洞百出,但课文中的句子却翻译得很准确,与“标准答案”几乎没有差别,而另有部分自主翻译得很好的学生,在翻译课内句子时虽然答案并不标准,但是可以看出是自己思考所得,这才是我们需要培养的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考场做翻译题的对策

在考场上做文言文阅读时,首先要有整体的阅读意识,即便考试时间很有限,也要通读全文。对文章的中心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在做题时才能保证方向不偏离,而且可以依据上下文推断重点字词。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应当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逐字逐句地对应原文进行翻译,其优点是能做到句句落实,尽可能真实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所以在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的初级阶段,直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含义,另一方面,文言文考试时采点给分制,直译更便于落实重要字词。意译的翻译方式比较灵活,可在直译翻译不出时,根据原文的主旨、语境翻译出来,两者相互结合。既然文言文翻译采用的采点给分制,那我们也可以进行预判断,估计可能的采分点,进行仔细揣摩。

无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面临着怎样的争议,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是最基础的、必须进行的。所以,根据各自教学的实际情况,切实地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徐明月.对农村中学文言文翻译教学的策略探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4]唐海波.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四面八方”[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1):26-28.

[5]宋琪.文言文翻译实用九法[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7):247.

[6]王恒周.浅析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J].学周刊,2016,(20):226-227.

(刘月园 新疆石河子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 832003)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