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镇导游词

新高考网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

  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

  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

  唐咸通十三年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

  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

  乌镇为何称为乌镇呢?原因有很多,最为真实的原因是乌镇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泽较黑且地势比周围高,所以古时叫做“乌墩”。

  后来唐代是正式建镇,所以称为乌镇。

  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

  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乌镇有一家小糕饼店,是一户姓方的人家开的。

  起先,他们只是从大作坊里批一些糕饼来卖,后来,他们生下一男一女,靠这小本买卖难以糊口了,于是,夫妻俩想学酥糖来卖。

  他们仿造酥糖的配料,用炒过的面粉,熬过的白糖,去壳的芝麻,煎熟的猪油等细心的拌匀,蒸熟,然后用模具制成一个个小酥饼。

  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良,他们的酥饼生意越做越好,财源茂盛,镇上的同行十分眼红。

  为了保住自己的财源,夫妻俩对酥躺的制作方法严格保密,他们夫妻俩亲手配料,自家人动手制作,工具不外借,技术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女儿,因为女儿将来要出嫁,制饼方法就会传出去了。

  眼见得嫂嫂得到密传,他家女儿心中不服气。

  有一次,嫂嫂正在做酥糖,女儿骗嫂嫂说姆妈叫她有事,嫂嫂一走开,她急忙到灶间抓了一把盐,拌在嫂嫂制作的那堆粉料里。

  她想,这样,嫂嫂做的酥饼味道肯定不好,一定卖不出去,出出自己心里那口气。

  哪里知道,这次她嫂嫂配料做出来的小酥饼销路特别好,个个赞不绝口。

  店主人二丈金刚摸不着头脑,等她弄明白是自己女儿捣的鬼后,灵机一动,借题发挥,说这种饼是他家姑娘阿嫂合作配制而成的,并且,将甜中带咸,香味独特的小酥饼命名为“姑嫂饼”了。

  这一来,小酥饼的名气居然传遍了江、浙一带,也是我们乌镇的传统糕饼。

  您在这里不仅可以观看其整个制作过程、品尝姑嫂饼的风味,而且还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亲手做几个呢?

  接着我们来到的是一家木雕坊,里面有木雕师傅现场雕刻。

  东阳木雕名声远播,为浙江的三雕之一,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伴随着淡淡的木香,给人一种传统、朴素的美。

  旁边热气腾腾的是乌镇的青团了,它是用南瓜的叶子揉着米粉做成的,中间包着豆沙的陷,感觉可是非常诱人的噢!

  再看这儿的竹器坊,制作的都是老百姓家里常用的一些居家用品和小工艺品,有竹篮子、针线箩、杯垫、首饰盒、斗笠等等,质朴清新。

  安置在现代的居室里也是很有意味的。

  如果您有充裕的时间,不妨指定或设计一个物品现场制作,这可是挺有意义的噢!

  在回味坊的旁边就是竹艺斋了,浙江盛产竹子,这边的竹刻和竹根雕都是师傅根据竹子本身的特点因才制宜,精心设计而成的,所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看!这里面还有不少师傅的得意之作呢?

  这是一间制作湖笔的小作坊。

  湖州是“湖笔”的发源地在历史上乌镇曾一度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

  湖笔始创于公元前二百多年,历经两千年制作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手工制笔工艺传统。

  它采用山羊、鸡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手工七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毫性钢柔相济,书写得心应手,是为“毛颖”之冠。

  如果您喜欢书法绘画的话,相信您一定能在这里找到一支称心如意的笔。

  来到这边还有很多各式作坊,如:真丝手绘的作坊,制作铜器的作坊,还有工艺车木和磨制梳子的作坊等。

  除此之外,您看还有刨老烟丝和纳布鞋的作坊呢!在这,想必您对乌镇的传统手工艺已经有所了解了吧!它们也是民间文化折射的璀璨的光芒噢!

江南木雕馆

  各位领导接下来我们要来到的是江南木雕馆。

  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紫黑色的木柱,图案分别是龙与凤,取龙凤呈祥之意。

  这类柱子在古代被称为仪式柱,它主要的作用在于装饰性。

  旧时,家中若有红白喜事,正厅之上都要悬挂中堂,这对柱子便是置于中堂两侧。

  由于柱子价值极高,一般人家都是在需要时才去租用,用完即还。

  走过天井看到的院落当地人称为百花厅。

  长窗,牛腿、挑头、垂柱、月梁等等,到处是精美的花纹,称它为百花厅是毫不夸张的。

  廊前的牛腿上是圆雕的明暗八仙。

  垂柱上的莲花、牡丹、芍药、菊花及四只花篮更是美仑美奂,可谓是木雕工艺中的精品。

  厅中陈列的是一根巨大的掮梁。

  原是一祠堂中的旧物,用一根四米多长的香樟木雕刻而成。

  所刻图案是郭子仪拜寿时的全家福。

  郭子仪是唐玄宗时的大将,曾率兵平定了“安史之乱”。

  上面雕刻了郭子仪、郭夫人、七子八胥及四名丫环,三位同朝大臣等二十四人。

  跨过一进院子又是三间厅堂,厅中最显眼的是两根异常粗大的刻花柱子。

  这两根柱子直径5米,需三人才能合抱。

  两根柱子上,一面上方刻有一威武的狮子,下端则是一女孩。

  另一面,上端是一男孩,下方则是一高大的大象。

  这柱子显然不属于江南木雕,是属于东南亚一带的图腾柱,一般是立于大型寺庙之前,其作用类似于中国的石狮子。

  据说,此柱可能于徐州一带,据载在古代中国,时常有民族大迁徙,明末时,有一少数民族从南方往北迁徙过程中,保留了古老的本民族传统风俗,并与当地人格格不入。

  这两根柱子便是该族原始图腾柱,是丰收与兴旺的象征。

  在回过头可以看到的是天花板,我们是看它的贴粘技术,不是看它的雕刻技术,是雕刻好以后贴粘上去的,当中的牡丹花是中国古代的国花代表了富贵,两边还雕刻了凤,凤穿牡丹代表了大富大贵了。

  在两边的橱窗里还展出的是由沈墨宁先生个人收藏的清朝初与清朝末之间的木雕作品。

  看完以后我们可以往旁边的过道出去。

余榴梁钱币馆

  走过东大街,我们将要参观的下一个景点,被誉为“江南有钱人”的余榴梁先生的钱币馆。

  余榴梁1942年出生于乌镇,现在上海定居,40年中他收藏了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钱币25000多种,其中金属币21000多种,纸币3000多种,花钱1100多种,他的家犹如一座“万国银行”。

  余先生与钱币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其实与他当时所学的专业是大有关系。

  1960年当时18岁的他了上海江南造船厂在厂内开办的铸造专业技校学习后,他便渐渐对钱币收藏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以后40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仅收藏钱币而且也研究钱币,成为了钱币收藏界的佼佼者。

  近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收藏家”之一。

  展厅所陈列的是中国花钱,即古时的纪念币在收藏过程中,他不仅深入阅读在研究有关钱币方面的着作,还广泛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

  收藏、阅读、研究三结合,使他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先后撰写论文500多篇,专着10多部,其中《中国花钱》是我国第一本“花钱”专集,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在这展出有一枚是古钱.,十分珍贵,南宋时期的大宋河山,是开炉钱中的一种。

  开炉钱是指历代钱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制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

  发行数量相当少,江南地区偶而有所发现,但从来没有批量发现。

  据传“大宋河山”当时存世仅五枚,其它四枚或早已流落国外,或湮灭不知所终。

  在橱壁上所展示的是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纸币,省内内部发行所用,出省就毫无价值,相当于地方粮票的作用。

  其中有一张面额最大的纸币,银行发行的六千万元,但当时只可换来一个大饼,可叹民国时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