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汇总篇(二)
在贵州的时候,时间总是流淌得很慢。清晨,六点的晴空下,红色橡胶跑道上是我们奔跑的身影,那时学校的后山总披着一层薄雾。有事刚开始吃早饭,孩子们就纷纷而至(他们总是不惜自己的课余时间跟我们玩耍,经常下课后甚至放假期间还在学校逗留)。食堂前面的空地是我们饭后的娱乐场所,乒乓球台是“国家级选手”最经常光顾的地方,一群比猴子还灵活的家伙在单杠上爬上爬下,成员们有的手里端着碗坐在食堂门口扒饭,有的忘我地站在球台前观战,有的吃完了就跟孩子们嬉戏,被一群身高不到自己一半的小家伙扯来扯去。“活动区”的外圈一支“自行车队”总是像蝴蝶一般绕来绕去。远处是洗碗池前辛勤工作的值班人员和篮球框下一群活力四射的少年......
黄昏,洗漱完后“清爽”的我们,会陆陆续续上到三楼办公室参加一天一度总结会议。成员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来到阳台上观赏夕阳,美妙绝伦的晚霞下,升旗台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是那么色彩鲜明。矮矮的校园围墙外,广阔无垠的玉米地一直延伸到远处,直到与视野尽头的群山融为一体。
就是这些朴实而平凡的日子,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轰轰烈烈的回忆:那次调研的路上,被倾盆大雨淋成落汤鸡的我们,在躲雨的简易公交站下悠闲地喝起雪碧,谁知再次出发时,雨势又变得迅猛无比,砸得我们晕头转向;那个幽静的山谷,似乎从不厌烦我们一次次的惊扰,山涧里我们和孩子此起彼伏的嬉笑和尖叫声,使周围的一草一木又重新富有了生机。
那个记录着我由18岁蜕变为19岁的生日Party,热闹而温馨,焦土化的奶油大战至今回忆起来,还令我心惊胆战;在某个神秘的夜晚,我们在*台上开着音响放声歌唱,肆意地胡乱舞蹈,游戏玩了一个又一个。夜色已深,离别的钟声已近,却始终没有一个人肯说出“散场”两个字......
这平凡却充满了爱和诗意的20天,因为快乐和幸福而变得那么短暂匆忙。还没来得及好好告别,心中涌起的千言万语就已被冰冷的车窗玻璃无情地阻隔在了空中......
即使如此,我想,离别并不意味永远的分别。这份深藏在心中的怀念,定会牵引着我们,在未来的某一天,再次相遇。
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4
从刚开始去之前的准备,到后来真正踏上火车,这中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最后能去的人,备好了二十多天要上的课程,每晚相约东大门,无数次的试讲……我从刚开始的满怀激情到后来慢慢没有了耐心,开始抱怨,觉得事情多,不能安心考试,所有所有的情绪都在我们乘火车去贵州的时候烟消云散。
到了乐埠小学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还下着毛毛雨,对乐埠小学的第一印象在雨中。下了车之后,我们都在感叹:“天啊!这里的条件也太好了吧!还需要我们吗?”接下来就被领着去了宿舍,然后吃了校长为我们准备的晚饭。无论是意外也好,怀疑也好,这都是我们要待二十多天的地方,那既然来了,就肯定要做好自己,给这里的孩子带去点什么。
刚开始的几天真的很痛苦,因为我想不通。我看到这里的孩子物质条件甚至比有些城里孩子还要好,教学的硬件设施那么完善,我真的觉得自己来错地方了。我好害怕这种感觉,因为想不通,所以我的行为也不积极,我觉得我必须要弄清楚,这里的孩子到底缺的是什么。直到发生了这件事,让我恍然大悟,也重新燃起了我对支教的热情。
那天晚上,当我们沉浸在游思源老师的生日聚会上时,有个学生过来找我们的王林燕老师,说另一个男同学(话不多,很高冷,和王老师关系很好)因刚吃完饭就打篮球而吐了,当时是九点十八分。我跟着王老师一起去看了那个学生,在教育完那三个孩子晚上不按时回家之后,我们四个老师(男老师刘玉君、班主任黄俊燕、我和王老师)决定送他们回家。
第一个送回家的就是那个高冷的男孩。当我们走到他家门口的时候,门是开着的,没有开灯,在叫了几声“哥哥”无人应答之后,小男孩说哥哥不在家,他今晚一个人住。和他一起的小男孩说他经常一个人生活,哥哥上高中了,经常不在身边,爸爸妈妈在杭州打工,只有十二岁的孩子,没有亲人在身边,饭自己做,衣服自己洗。这让我们一起去的几个老师触动很深,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没有十二岁小男孩该有的活泼开朗,反倒是外表冷冷的,像是把所有人拒绝在外,内心又比同龄人成熟很多。王老师告诉我,这个暑假他本来是准备去杭州找爸爸妈妈的,在准备出发的前一天还特地去找了王老师道别,可是又突然不去了,因为舍不得王老师。
王老师现在是一位在职员工,前三个月刚从美国回来,在美国待了两年,爱旅游,为人亲和,做事用心,经历丰富,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可能正是因为这些,让这个小男孩愿意向这位老师吐露心声,也让他对这个老师特别留恋。
在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二十天,我们不能教给孩子们多么多么多的知识,但是我们的真心,对孩子们的关怀却能弥补有些父母不能给孩子的爱,这对孩子们的影响是一生的。
经历了这样的事,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我也由被动变为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去关注,发现那些需要被爱的人!人生中能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我觉得很美好,给孩子们带去欢乐,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一位好老师的言行会成为那些孩子前行的动力,是他们生活中的感动所在,是他们想要却得不到的真真切切的爱!我们在支教过程中会说很多的话,但只要有一句,哪怕只有一句能给他们很大的触动,那么这次支教就是成功的。
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5
支教一直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我向往着有一天可以将它付诸于实践。幸运的是,就在今年的暑假里,我实现了这个长久以来的愿望。
为了更好地完成支教夏令营活动,我们的支教队伍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晚训活动,除了要考验每个人的体能外,最重要的是锻炼毅力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训练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后来的支教活动做好了准备。
在出发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能给学生带去什么。毕竟我也还是一个学生,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去引导别人啊。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我,也影响着团队里的其他人。
终于,在七月十一号的凌晨两点多,我们出发了。在经过近二十个小时的车程颠簸后,在细密的小雨中,我们到达了学校。刚看到学校时,我以为来错了地方,这里的设施丝毫不亚于其他地方的学校,甚至是比我居住地的小学都要好,这里需要我们吗?
在初步了解学校后,我的想法有了改变。我们所在的这所学校是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在校生多为留守儿童;在职教师不足,年轻教师更是奇缺,一些年轻的教师待一段时间就调走了,导致学校后备教师不足,一师兼多课;学校的课程安排也很少,基本没有音乐课和美术课。
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出发前德哥一直强调让我们尽量不要选语数外这样的主课,而要多考虑一些辅课。因为学生们从来没有上过,他们会更加期待上些平时没有学过的课程,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因此,我们的课程安排更倾向于音乐、美术、手工等趣味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我教的课程是手工,主要负责一二三年级。这三个年级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好奇心特别强,老师教的什么东西都想学。唯一不足的地方是,动手能力有限,很多时候是演示了一遍又一遍,但是仍然学不会。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明白我说话的意思,往往要不断重复动作才能让他们明白。我想教会他们更多的东西,可进程总是一拖再拖,打乱了我的计划,真是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大概是一个星期后,这种情况才慢慢改善,学生可以根据我的表述来完成相应的步骤。我也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重要的不是我教了多少,而是学生能够接受多少,是否在其中感受到了乐趣。
记得有一次,我教学生折百合花。在折花瓣时,有不少学生表示不会,在我一遍遍演示后,还是没看懂,我就走下讲台一个个的指导。当我走到一个小女孩旁边时,我发现她在小声抽泣,我当时心里就慌了,心想莫不是不喜欢我的课。如果一个学生这样,很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响应”。我轻轻拍了她一下,小心询问原因,问她是不是不舒服。在得知是因为学不会折花瓣时,我的心放松许多,也欣慰许多。
我把剩下还没知道的学生都叫过来,围成一个圈,我一边演示,一边观察学生有没有折错,有不对的就停下来纠正。看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神,全神贯注地盯着我手里的百合花,像是盯着一个神奇的宝贝一样,别提我心里有多“得意”。在一番挣扎努力后,每个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百合花。虽然造型各异,但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当每个学生望着自己的作品时,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或许这就是手工的魅力所在,在你没有完成所有步骤时,连自己都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有时你会怀疑自己折的对不对,只有不断地尝试后,才会明白该如何“走”好下一步。当作品完成时,又是多么的激动和欣慰。
支教也是这样,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人云亦云,你永远都不会明白支教的意义,永远停留在别人和自己的怀疑之中。只有当你深入其中时,你会发现,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神秘,也没有你担心的那么没有意义。你会付出很多,但你收获的更多,其中有灿烂的笑容,也有难以割舍的眼泪。
这次支教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天,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是永恒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会愈久弥新,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心间。感谢那些陪我度过这二十天的学生和队友们!带给了我这青春年华最美好的记忆,也让我学会了宽容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