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弘扬工匠精神 厚植黄酒文化

新高考网

弘扬工匠精神厚植黄酒文化

??简评《古越龙山》特刊?酿酒世家

11月《古越龙山》2、3版登载特刊《不忘初心传承只为酿好酒??探访黄酒酿酒世家》。读完全文,笔者颇为感慨,故记下这些文字,作为对该刊的评点。

一、寻找酿酒世家,挖掘匠人“旧闻”。为更好弘扬工匠精神,黄酒集团公司统筹安排,相继开展寻找、慰问“黄酒工匠人”、“黄酒酿酒世家”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的读者知道了解酿酒前辈深厚的人文底蕴。做这样一件事,并以特刊形式,向企业员工、社会各界展示,意义深远。

特刊以两个版面合为一体,加上编者按语,主旨鲜明。17篇文章分布整个版面,照片点缀,达到图文并茂、通透大气的视觉效果。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策划者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从酿酒世家的人物选定、采访人员的落实,主题内容的商定,以及采访旧闻线索寻找,直至标题制作的完成,这些都在所有文字信息中得以体现。由于文章由众人采写,这样就避免了写作套路的雷同、程式化。这些文字时时泛出灵活多变、清丽活泼的气息。如《林氏三代:近百年的黄酒情缘》,重点写林阿明的敬业精神,他的匠人精神,源于其父林阿庆的“做酒要先做人,做人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家庭熏陶影响,这“家训”又传承给林阿明的女儿林檬佳。文章笔墨浓淡相宜,层次分明。又如《胡国敏:四根扁担做老酒》,挖掘到的“旧闻”是“四根扁担”:“挑水的扁担”,“挑米的扁担”,“挑带糟坛的扁担”,“挑酒坛的扁担”。这些原始状态的工具虽早已废弃不用,但从这“旧闻”中教育后人要继承祖辈的兢业、吃苦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旧闻”来自真实,“旧闻”更需要采访人的留心和用心发掘。

二、提炼匠心主题,讲好工匠故事。古人云:“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对于一种黄酒文化来说,它的“德”,应当是一种焕然彰显、直接人心的道义力量。而故事是传播道义力量的最佳载体,它比抽象的概念、直接的宣示更吸引人、感染人,它有情节、有事实,又往往与受众很贴心、很走心。那些蕴含在故事中的哲理、道理正是通过故事这个好载体,通达人们的内心,又让人们深悟其中之道。

着眼细节、品质为本是所有匠人共有的信念。《丁志祥一家:干一行爱一行》一文中的丁志祥是个年过八旬的“开耙头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酿酒连一支最简单的温度计都缺少的年代,温度只有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才揣摸得到。他说,“这是童子功,小时候学徒,寒冬腊月里,师傅不让把手插在裤兜里,犯规就要挨竹板,这手的敏感度也就锻炼出来了”。像这样生动的事例,其教育作用不可小觑。

《傅利金:三代坚守只为酿一坛好酒》,从小傅利金在父亲的指点下酿酒,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酿酒的“五要”法:一要眼看,看糟口;二要听,听响声;三要鼻闻,闻香味;四要手摸,第五才是口尝。这其中的奥秘,只有酿酒人自己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和总结才能把握。再如,“酒越陈,越香醇;人越勤,越进步”,这是酿酒人的亘古不变的准则。“人等耙,夜不眠”,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上述例证,从守护传统工艺,到经营现代企业,黄酒产业已成为一种职业操守,一种行业自律,滋养着黄酒产业传统,开拓创新。

三、让人记住乡愁,促进企业发展。“特刊”也告诉我们,基层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新闻富矿,是通讯员最好的课堂、最好的练兵场。职工群众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企业报采编人员要经常俯下身子,沉下心,察实情,挖掘工匠故事,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精品力作。

“特刊”使我们领悟到,产品要走差异化路线,企业要靠核心竞争力,个人职场发展同样需要“旁枝独技”,就是要有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专业专注的“匠心精神”。65年来,黄酒集团公司持续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黄酒工匠,这其中有直接从事黄酒生产的,也有间接从事黄酒管理的,无论从事那个工种、工作,都应该从“黄酒世家”的传承中,汲取营养,养成“匠人精神”的做事习惯。做黄酒产业如此,做任何事情都应如此。

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古越龙山》推出特刊?酿酒世家,无疑为提升黄酒主业,促进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

张建星:弘扬工匠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

弘扬工匠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

精选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学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心得体会

党员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

最新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学习心得

组工干部学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_厚植工匠文化心得

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 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