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

新高考网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一

我叫赵平,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出生在安徽省寿县的一个农村,1997年经人介绍,我和我丈夫范栋梁相识结婚。当时家庭十分困难,家庭的重担由我和丈夫两人撑起。丈夫在外做事忙于生计,家里农活和老人生活起居就由我一个人来照顾。正在生活有起色时,婚后第二年公公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范栋梁丈夫带着公公到省城大医院治病,公公的病情总算稳定了。不久婆婆又被查出患有肾炎,丈夫又带着她住院治疗,婆婆的病基本痊愈了。但是二老丧失了劳动能力。1999年儿子出生了,儿子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和希望。为了让丈夫能安心在外,作为妻子、人母和儿媳的我,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每次下田干完活,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公公婆婆的身体。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挤出时间为老人洗衣服、做饭、打扫家,料理好家务。长期以来,我养成中午不睡觉的习惯。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井井有条,给丈夫、儿子、公婆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不因为辛苦而有丝毫怠慢。

公公婆婆的生日,我会提前安排,并为他们烧上一桌美味可口的饭菜,全家人一起坐下来庆祝。看着家的温馨、和谐,我的心里是暖暖的,无论多苦多累都觉值得。我的行为,婆婆对我的夸赞总不离口,邻居们都夸我是村里的好媳妇,羡慕婆婆有这么孝顺的儿媳妇。

孩子几岁以后,丈夫的腿慢慢地越来越没有劲,起先干重活不行,而后上楼困难,最后经常摔倒,走路都困难了。到省内外大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也就是俗称的渐冻症。住院治疗医生说是世界疑难杂症,现在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等以后科学发达了也许能治。这让丈夫一下子变得抑郁,一度失去了生活信心。这样,生活重担一下子都压到我一人身上,如果这时我放弃了,那么整个家就散了,为了这个家我要挺住不能轻言放弃,我就是他们的靠山,我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让丈夫走出疾病的阴影,我常常抽时间陪他聊天,讲一些开心的事情鼓励他。这样丈夫慢慢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我减轻负担。看到丈夫重拾了生活的信心,我的心也敞亮了许多。家庭出了这么多的变故,经济自然就更困难了,好在有政府帮助和亲戚朋友们的关心,让我对生活充满信心。

现在儿子在读高中,需要花钱。在子女教育方面,我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更注重他学做人的道理,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生活中我多了一份用心和耐心,注重言传身教,善用欣赏、鼓励、赏识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生活中,我真心待人,互敬互爱,与邻居和睦相处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我经常告慰自己,知足常乐,善待自己与家人。这么多年,为家为生活我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和中国千万妇女一样,只是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美德,想把生活过得更加幸福美满。我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夫妻恩爱,老少共融,充满温馨,家业才能兴旺,社会才能富强。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二

血液对于生命来说,是生命的礼物,因为重要而珍贵,因为必须而珍视。3600毫升的献血量,对于一个健康的成人年人来说就是体内所有的血液总量,同样的血量也是身高170cm,体重110斤的女工,9年来的献血总量。李静,兰州石化公司一名普通女工,她和丈夫一起无偿献血,延续生命的故事,如一把折扇徐徐展开在我们的面前。

故事追溯到9年前的一个夏天,李静因手臂骨折住进了医院,在住院的日子里,她亲眼目睹了同病房一个6岁小女孩,因为车祸大量出血,可是,就因为医院血库没有充足的血液供给,导致抢救手术失败,宝贵的生命就此终结。听着小女孩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声,她的心里像刀割一样,觉得很心痛也很自责,“我为什么只能看着?为什么不能帮帮她?我能做些什么?!”想到这些,她再也躺不住了,心中燃起了希望,“我要无偿献血,我要尽自己微薄之力为需要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出院后,李静把自己要义务献血的想法告诉丈夫孟威国,丈夫却没有表态,因为丈夫觉得她是一时冲动,一定坚持不了多久,并没有太在意。可是李静却独自一人坚定地走上了甘肃省红十字会得流动献血车。

初次献血,看着身体瘦弱的李静,采血的医生忍不住劝她考虑考虑,可是她却毫不犹豫坚定的说:“没事,我身体底子好,又是O型血,很多人都能用上,你就放心给我抽吧!”李静挽起衣袖,年轻的护士却怎么也找不到血管,李静微笑而又平静的鼓励护士:“我的血管比较细,别紧张、别着急、慢慢来,实在不行再换另一只胳臂”。看着缓缓流入采血袋的鲜血,她又激动又欣慰,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献血,她仿佛看到自己的鲜血已经正在输给另外一个需要救助的人,不由得感动起来。第一次献血后,她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反而感到心情很舒畅,身体很轻松,一想到自己的行为可以带给别人希望,“这样做是值得的!”她常常这样对自己说。

李静的爱人孟威国,是兰州石化公司催化剂厂一个普通倒班工人,对于妻子的献血举动,丈夫起初也是坚决反对。丈夫说,“单位组织的献血还有几天假,你就这样一天都不休息,身体怎么能受得了?”李静说:“你知道吗,这些年,那个孩子的离去一直牵动着我的心,当初我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那么可爱的一个孩子就那么走了,你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吗?我是O型血,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每次想到我献血能够帮助别人,我就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疼……”面对妻子义无反顾的坚持,丈夫也慢慢理解了妻子的苦心,并用行动来支持妻子,也加入到了献血行列中,每次和妻子一起献完血,他都会关切地对妻子说:“疼么?没事,有我陪着你……”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让李静心里暖暖的。从此以后,夫妻俩从西固坐着公交车去兰州市东方红广场甘肃省血液中心采血车去义务献血,后来,随着兰州市区和街道献血车的出现,更是坚定了他们的献血决心,从那天起,一直坚持到现在。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李静和丈夫的献血行为,对儿子影响很大,看到妈妈一次一次的献血,并且经常毫不犹豫的将献血证借给朋友、同事,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起初对妈妈的行为很疑惑,总是一遍遍看着妈妈手臂上的针眼问着“妈妈,你疼吗?你这样为什么啊……”。这个时候,她总是摸摸儿子的脑袋,给他讲述那些生命垂危的人如何需要有人去帮助,她说:“如果我们的一次献血能够带给他们希望,甚至挽回他们的生命,这是一件多么高尚而荣幸的事啊!”儿子似乎听懂了妈妈的话,慢慢开始理解妈妈了,并且越来越崇拜妈妈,还常常问李静“妈妈,我什么时候能去献血?”。如今,已经上初三的儿子也有了坚定的献血打算,一家人用行动一起为公益事业付出着小家庭的默默努力……

9年来。一家人的坚持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个和谐的家庭从“一个人献血到一家人献血”,她和爱人的爱心行动感动了身边的人。9年过去了,她和丈夫风雨无阻,义无反顾,而且每一次献血后,夫妻俩都从不告诉单位,都悄悄地继续上班,从没有因为献血而影响正常工作。由于李静的血管较细,每次献血总免不了要挨上两、三针。身边有人问起献血痛不痛时,她都会说:“当想到所付出的代价是救活了一条生命,你还会在意那一刹那的痛吗?”这时候,身边憨厚的丈夫却会说“老婆都不怕,我更不怕了,我怎么能输给她?”看着恩爱的夫妻俩,旁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要问李静和丈夫献了多少血,翻开血站的献血明细表,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了夫妻俩无偿献血历程:2006年第一次献血,当年献血2次,共800毫升……细细算起来,单是李静一人,她9年多累计献血3600毫升,相当于1个正常人身体所含的全部血液量。若按照救活一个病人需800毫升血量计算,她所献的血足以救活4个成年人。

9年的坚持,这个善良的家庭已积攒了厚厚一叠无偿献血证。这些红本本不仅是他们的荣誉,同时也是一个家庭、两名普通企业员工为社会贡献的见证。在他们看来,自己献出的每一滴血,能挽救更多的生命,能让更多危在旦夕的病人度过难关,这是一种欣慰也是一种成就。一个充满温情善良、美好的家庭在为更多生命的延续和新生默默付出着,他们用最纯净的灵魂释着身边的大爱,告诉我们这个家庭对生命的珍视。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三

有这样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爷爷奶奶、三个儿子、三个儿媳和三个孙子。爷爷陆端贵、奶奶王忠瑜双双荣获省级劳动模范,长孙在香港就读博士,二孙系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小孙子系警官学院学生。三个儿子和儿媳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贡献。人人心态向上,个个勤奋学习,全家和谐,团结进步,家庭设有“和谐奖”,“进步奖”,三代先后有五人入党。

如今、二位老人过着简朴而又十分快乐幸福的生活。每年年三十晚上,举国同庆的时刻,老人除了讲讲家德、家风外,还向三个儿媳妇颁发“家庭和谐奖”和“儿孙进步奖”。钱虽然不多,但很有启发。彰显的是一个家庭的传统美德!承传着无声的家教!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子女的成长,这一行为已延续了多年!

人们常说: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一个家庭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是社会的缩影。每个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常常充满着许多矛盾和理不清的头绪,比如: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很好地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给子女们留下些精神财富,爷爷、奶奶通过观察分析,决定从自身做起,言行举止做出表率,并各自做了分工,实践中他们觉得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比什么都重要!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爷爷陆端贵主要从全家人的卫生健康入手,他通过长期、刻苦地自学,掌握了大量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订阅了大量的《新医学》杂志,并作了许多本读书笔记。退休后,利用所学技能,无偿帮助周围邻居、老同志进行健康咨询,宣传普及科学健康常识。多年来,经他帮助的人不下几千人,被周围群众赞誉为人民服务的好“医官”!

我们不仅需要食物,更需要教育精神和信心。奶奶王忠瑜着重从培养子女的思想品德入手,热心家教工作,言传身教。退休后视家教为己任,担任了金寨县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更是把生命的余热发挥到了极至。就拿做好家教这项工作来说,奶奶更是奉献出毕生的心血!在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同时,把教育系统关怀下一代工作扛在肩上,与同志们一道创办家长学校,并亲自授课。在全县范围内培训家教骨干,不辞劳苦,经常上山下乡,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教学工作,足迹遍及全县青山、古碑、双河、南溪、白塔畈等二十多个乡镇和行政村,与学生家长座谈交流,行程数千里,先后讲课四十多场次,受教育者达上万余人次,获得家长问卷调查735份,所写家教论文多次获奖,被人们誉为热爱家教的“王老乐”!

奶奶的家教艺术教学课更如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家长心田,催开了金寨县家教这朵艳丽奇葩!得到了省、市教育关工委的首肯。她在授课时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教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家教是一种生命的关怀”。她这种心系家教事业,情注孩子群体,以家教为荣、助人为乐,不讲索取只讲奉献、不讲报酬只讲服务,奉献了青春又献了白发,为教育事业增添光彩!被学生家长尊称为“无私奉献的王老师”!

我们希望这样的家风、家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安康的中国梦的基础。家和万事兴,美好家庭是一项让三代人受益的甜蜜事业,会使人快乐幸福,爱得崇高。家庭如人生之根,根稳叶茂,树才能壮。爷爷、奶奶常说:“你只有爱得更好,才有资格影响别人。全家一心,共襄盛世年华”。

农村五好家庭事迹材料四

熊发明家庭,广西桂林市金鸡路一号,家庭成员5人。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广西桂林就有这样一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熊家大家庭。

今年86高龄的老太太况木英老人,因为1960年及1968年的两次误诊而丧失了胃功能,40多年来不能吃饭而只能依靠着少量的蜂王浆、百年乐及筒骨汤之类的营养液维持生命,如今体重不足半百却能顽强快乐地生活着。这是个奇迹,是这个社会,是这个大家庭每个成员用爱共同创造的人间奇迹。

熊家大家庭是一个快乐尽孝的大家庭,老太太膝下生有一女四儿,老伴2005年去世。为了让老太太能安享晚年,大外甥女周红运在五里店购买了一栋楼房,让舅舅们搬到一起住,全家近30人四世同堂,他们舍小家安逸的居住条件而搬来与母亲同住一个单元楼,目的是多陪老人打麻将,多聊聊家常。大家庭的氛围极其和谐,生活其乐融融。

早年,老太太的身传言教使得如今子女、孙辈及重孙辈们生活阳光,工作、学习进步,事业有成。66岁的大女儿熊桂娥退休后一直在家操持着大家庭的家务而从无怨言,弟兄们十分敬重大姐,特别是母亲早年病重常年住院期间,大姐照料家务和四个弟弟似慈母;61岁的老二熊天明是一家股份制企业负责人;58岁的老三熊发明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党委书记、处长;55岁的老四熊有明经营着一家IT公司及办教育;52岁的老五熊小明与老四共同经营着公司。孙辈们学成后都有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和家庭,重孙辈如今大的是在校大学生。正如老太太常说的那样,早年家庭生活的艰辛和苦难经历是熊家人凝聚的力量和精神财富。

熊家十分注重中国式的家庭传统教育,尊老爱幼的思想已深入到每个成员的脑海里并付之于个人的行动之中。每逢过年过节,小字辈都会买上礼品看望老人,特别是三个外甥女孝敬老人、慰问四个舅舅的行动在后辈中起到了表率示范作用。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妯娌之间关爱和谐。孝心在这个大家庭得到了传承。

熊家大家庭对社会也富有爱心和感恩之心。早年一家7口人靠父亲一人几十元工资维持生活,加之母亲常年住医院欠债,家境贫困而常年定期得到国家和单位资助,他们深知滴水之恩须涌泉相报。如今,熊家积极参与乡村中小学"三元饱计划"资助活动,积极出资办教育(详见4月2日《桂林日报》及《桂林晚报》),资助企业生活困难职工,为贫困家庭捐衣捐物,为农村兴教无偿捐赠电教设备,为桂林市第八中学捐赠电教设备,为贫困家庭子女就业或创业提供帮助,向桂林市福利院捐赠生活用品,将获得的广西十大孝心人物奖金全部捐献给农村贫困家庭。

熊家大家庭的事迹在2013年广西卫视"让爱住我家"节目及大年初二晚广西公共频道"孝暖人间--第八届广西十大孝心人物颁奖晚会"中进行了报道。正如节目中所说:孝道在熊家的晚辈们中同样得到了传承。我们说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心理的满足,熊家的快乐来自于他们的成功,更来自于他们的家庭观念。熊家几代人,把不幸和苦难当作家庭的动力,把亲情和和谐当作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孝带来了和,和又带来了兴,这就是家庭的力量,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力量。

社区五好文明家庭事迹材料范文精选

关于最新社区五好文明家庭先进事迹材料【多篇】

关于最新五好文明家庭事迹简介

最新市五好文明家庭事迹

五好文明家庭事迹材料范文

五好文明家庭先进事迹材料荐读

全国最美家庭名单揭晓 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受表彰

五好文明家庭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