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解读(一)

新高考网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开平市委的正确领导,以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开平”的目标,紧扣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指标见附表1)。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园区经济提质增效。全力推动“1+4”核心园区[1]发展,园区总规划面积扩大到130平方公里。截至12月,翠山湖园区累计完成基建投资24亿元,公共服务设施和重点基建设施基本齐备,“科技新城、城市新区”规模显现;

共引进优质项目132个,投资总额264亿元;已投(试)产企业47家,在建项目13个;普利司通、联新、海鸿电气、科仕特等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已顺利运营。园区连续4年在省产业园考评中获优秀等次,被评为广东省工业园五星级服务园区。

月山、水口、沙塘、苍城四个工业集中区,基本形成五金化工、水暖卫浴、生物医药、胶粘涂料等特色产业群。

“十二五”时期,翠山湖园区和四个工业集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8.9%和10.3%。

传统产业经济提质增效。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市现有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2万户,比2010年增长25.1%。松本公司、嘉士利公司、柏丽源公司分别在新三板、香港主板、上海股交所Q版上市。

全市现有先进装备制造企业192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6%。

水暖卫浴、化纤纺织和食品三大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6.2%、29.3%和31.5%。水口出口水暖卫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获批为省级示范区。市直公有企业五年累计上缴国有资本收益7.9亿元,税金(含参股公司)13.1亿元。

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2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10家;注册商标5863件。,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75%。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全国科普示范市”。

全市现有建筑企业49家,五年累计产值536亿元,年均增长20%;建安房地产累计完成地税收入4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金辉华集团成为全省首家特级资质民营建筑企业,耀南公司承建的澳门大学新校区获全省首个境外工程鲁班奖。

旅游经济提质增效。围绕“碉楼、古镇、生态”三大核心特色资源,全力打响“广东旅游看碉楼”金字招牌。整合立园、自力村碉楼群和马降龙古村落组成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顺利通过国家5A级景观质量评审。引入中信产业基金公司首期投资60亿元,建设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引入环境国旅等知名企业,对侨乡民居和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升级开发。串联碉楼村落、古镇、生态特色旅游资源,打造220公里“潮人径”,形成黄金步道网。

农业经济提质增效。,全市粮食产量23.5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289.6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5%和34%。建成全省最具规模的农机专业市场。现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7家,五年累计销售收入34.4亿元,带动4.6万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8个重点园区五年累计投资超10亿元。

建成高标准农田23.6万亩。河道渠道清淤整治230公里,水库除险加固18个,受益农田15.5万亩。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

??城乡建设持续协调

交通网络优化完善。“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1.2亿元,新改建公路74公里、大小桥梁20座,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75公里。“三高一铁”[2]开平段项目稳步推进。开平快速干线东、南、西线顺利动工建设,其中南线将在春节前建成通车。200人口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工程累计完成246公里。投入1500万元,新建农村客运站11个、农村候车亭242个。全市现有常规公交线路18条,定制公交线路23条,市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90%,实现公交一卡通。更新新能源、环保型公交车126辆。全市航运通航里程104公里,五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4264万吨。

城市建设呈现新貌。以《开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纲要为蓝本,分步编制中心城区重点开发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潭江大桥、东兴大道、新昌康乐街等道路,以及幕桥东路、幕桥西路、沿江西路等河堤的改造。

完成人民公园、金山公园(一期)、翠山湖体育公园等大型公园,以及长沙公园、新昌公园、港口公园等社区公园新建或改造,深受市民喜爱。

完成南楼水厂至城区供水复线、赤坎并网供水工程。投入1.8亿元,完成迳头生活污水处理厂管网二期工程前三阶段项目。完成梁金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改造工程,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实施城市亮化工程,亮灯率保持在99%以上。大力开展市容综合整治工作,成功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通过广东省卫生城市复审。

农村发展更加和谐。五年共投入资金1.3亿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建成名村23条、示范村69条。创建广东省宜居城镇1个、宜居村庄(社区)8个。

完成226条行政村整治规划编制任务。累计投入1.8亿元,完成两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增收6108元。积极实施农村改水工程,3.3万群众受惠。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27户。建成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和农村财务监管平台,落实村账镇管工作。在大沙镇成立江门市首家关爱留守儿童社工工作站,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等服务。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在全省率先制定生态激励型财政机制,提高生态保护的主动性。积极开展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和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完成城区主干道、开阳高速开平段出入口绿化美化工程。建成绿道网67.5公里。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8%,城区绿化覆盖率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8平方米,获广东省现代林业示范市称号,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

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淘汰黄标车3430辆,整治高污染燃料锅炉31台。扎实推进大沙河水库、镇海水库等饮用水源和潭江水资源保护工作。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就业和再就业稳步扩大。完善特殊就业群体援助机制,开展就业困难群体“一对一”援助服务。开平市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挂牌成立。“十二五”时期,落实就业创业扶持资金4767.8万元,3.8万人次受惠;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再就业2.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双困”高校生就业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我市获评广东省首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市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基本实现全覆盖。重度残疾人、低保残疾人全面享受专项补贴及生活津贴。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五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4.5%和21.3%。深入开展职业病危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6家、农村幸福院49家,城乡居家养老覆盖率100%。新建保障性住房2404套,新增实物配租和住房补贴1789户。圆满完成粮食安全责任制目标,全市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再上台阶。,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9190元。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350元,五年累计增幅67%。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待遇标准进一步提高,保障了劳动者收入的合理增长。对“菜篮子”价格进行监测预警,确保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389.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9%。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社区警务室22个、固定治安执勤点14个,组建特警队和防暴队,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基本覆盖城区。“十二五”时期,共破获刑事案件8785宗,刑事案件逐年下降。建立各类调解组织311个,成功调处案件3929宗。

道路交通管理不断加强,消防管理网格化日趋完善,食品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连续10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各项事业持续发展

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市财政五年投入教育资金42.4亿元,年均增长24.4%。实现广东省教育强镇全覆盖,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确定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对象。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岗位津贴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类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实施“九大强师工程”[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

文化事业成果丰硕。文化阵地日臻完善,谭逢敬艺术院建成后,举办各类展览和雅集交流活动128项;市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免费向市民开放;15个镇(街)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标准,其中省特级文化站4个;建成农家书屋315家,村级达标文化活动室276个;新建的市博物馆已完成主体工程。

成立文艺团队200多支,每年公益演出140场以上、电影公益放映2700多场次。“潭江春色”系列文化活动、金秋曲艺敬老活动周等成为我市文化品牌。开平广播电视台开播两个自办频道,完成全市数字电视整转工程,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五年共有700多件文艺作品、341件广播电视节目获得各级奖励。

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在广东省内首创碉楼认养模式。完成司徒美堂、红线女等名人故居的修复。

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个,开平民歌、泮村灯会评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项目。塘口镇仓东教育基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我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

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体育事业蓬勃开展,实现镇级全民健身文化广场全覆盖,成功举办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和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刘辅梁等运动健儿在国内外重要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公共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合理,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形成。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全市人口出生率9.79‰,自然增长率3.03‰,连续3年获评省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加强,连续33年被江门市评为征兵工作全优单位,全力争创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积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成立市突发事件(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成覆盖全市的天气立体监测网。市侨联荣获省侨界贡献奖。

保密、档案、人防、打私、对台、民族、宗教、红十字会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