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片创新之路观后感

新高考网

创新之路观后感_第1篇:

中国科技部与央视2套合作,联合制作了10集记录评论电视片《创新之路》。本来,偶然从第六集《政府的作用》看到的。然后在网上搜索,从头到尾基本上基本过了一遍。

感到这是一部做得不错的电视片。当然,也存在一些硬伤,主要体现在对于创新的鉴赏力关注得不够。

第一集差不多是个序言;第二集讲述了近、现代科学发展背景(这是一个讲技术进步的记录与评论片,将科学视为基础,并不计划将科学当成创新的话题,按照中国的传统,将科学研究归入了“发现”范畴);第三集是“放飞好奇”,本节认为,讲述创新来源于好奇;其实,科学发现的基础来源于好奇,而技术创新并不完全源于好奇。定位不是很对。这一集还提到了熊.皮特的理论:经济发展并不只是原料,工时,价格(可能还包括剩余价值),而是具有原来不可预料的新元素(尚不明白中国社科院的朋友们如何协调这些这些新概念与《资本论》之中观念的差异);第四集是“大学的作用”,还没有细看。第五集是专利制度的作用,第六集是讲政府的作用,这一集逻辑上不连贯,前面讲“创新是可遇而不可求”,后半集则说要守株待兔(在后面第九集,施一公更明确提出,创新重点在人,而不是项目,这个思路其实是与第六集前半部思路完全冲突);第七集与第八集则说市场与资本的作用,这其实已经是创新的延伸处理了;第九集是“一个人的力量”,再一次强调了创新的个人作用(从思路到推广),似乎没有非常照顾历史唯物主的脸面。第十集是“未来”,还没有看,大概是预料未来的创新特点吧。

感到中国观念在进步。该电视片其实关系到不少饶有兴致的课题,当然本文无意对于与社会理论(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的内容作深入探讨。

有一点值得作简短说明,那就是《创新之路》对于“创新鉴赏力”关注不够。“创新鉴赏力”其实非常重要。鉴赏力不但关系到从事创新的人们选题、预判,直接关系到人们选题的取向,也关系到市场与投资人预判,准确的取向。如此重要的话题,居然编辑们没有注意到。当然编辑们其实立即面对这方面忽视引起的苦果:由于编辑们的“创新鉴赏力”不够好,题材选出问题了:例如其中说马斯克打算送几百万人去火星,并形成自给自足的社会,显得很没谱,模糊了“创新”与“信口开河,异想天开”界限,这与该片相对严肃的论题显得协调。如果编辑具有良好的“创新鉴赏力”,如此不靠谱内容应当毫不犹豫地过滤掉。可惜,编辑不太重视这个“鉴赏力”,因此问题在所难免,当然也情有可原。

创新之路观后感_第2篇:

如之前的各大纪录片的制作手笔,大气,滂沱,只是这一次,在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创新之路,创新制度的形成,创新文化的构建后,留下的却是深深的思考和焦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创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推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化,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

然而,就短期而言,创新又充满着矛盾与不确定,创新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财聚,在无数成功创新者闪耀智慧光芒的同时,又有多少因各种原因,仅仅因为一丝一毫之差而没有等到成功的那一天,运气似乎成了神秘的掌控之手。

如何把握长期发展的必然,和短期的失败和考验,在鼓励创新的路上,政府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或许雷军是对的,只有一无所有的人才有动力创新,国有企业的创新从根本上来讲缺乏个人创新源动力。们要思考的是,如果我们容忍创新失败,那我们的底线在哪里?如果我们鼓励创新,我们的支撑底线又在哪里?如果避免低效率创新,如何衡量创新效率?

中小企业文化创新之路

员工培训管理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