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观后感600字
《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取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山东沂蒙渊子崖村的故事,该村村民用自制的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击毙日军一百余人,渊子崖因此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该片采用75分钟动画电视电影的创新模式,通过动画特效技术,采用蒙太奇手法降低战争场面的血腥残酷,并通过穿插动物的画面,增加故事的生动性。
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观后感600字【1】
动画片《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带领抗日题材创作团队采风时发现的新题材。该片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山东沂蒙渊子崖村一个村庄的抗日自卫反击战争,村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杀敌,顽强抗战,用自制的土枪、土炮、大刀、长矛作为武器,击毙日军一百余人,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村民抗日规模最大、最悲壮、最具民族不屈精神的浴血保卫战,渊子崖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
该片深度挖掘当地群众智慧的结晶??五子炮,用它贯穿全剧,成为渊子崖人民保卫家园的代表,它是一件武器,更是一种勇气、一种智慧、一种精神的象征。五子炮是老百姓自制的攻击力强、威力大的抗日武器。在战斗过程中,五子炮分布在城墙上各个最重要的战略位置,有力销毁敌人的武器装备,能够给敌人重创。没有炮弹了,老百姓们就将家里的锅碗瓢盆砸碎,甚至连栗子树上的栗子等村子里一切能够使用的东西都用作炮弹,大家团结一致,运用智慧将五子炮打造成为能与敌军相抗衡的重要武器。
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观后感600字【2】
1、军民鱼水情深
人民群众是基础,是靠山;党的指挥是核心,是方向。军民鱼水情的优良传统在《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中有着很好的体现,以冯区长及其区小分队为代表的革命队伍,以点带面深刻体现出党的革命群众路线。
在该片中,冯区长既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又同百姓们有着最深厚的情感。冯区长在战场上受伤后医治时把麻药主动让给也正在救治的老百姓;平日里他帮村民组织自救队加强自我防御训练;当日军到村里搜共产党人时,为不伤害白姓挺身而出,被日军抓捕;在激励的保卫战中,帮助自救队排兵布阵;最后为保护村民在与敌激战中英勇牺牲!
从冯区长的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身上的优秀品质和大义情怀。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位“引路人”,林义这样一个十九岁的年轻村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带领村民们取得保卫战的胜利;渊子崖的村民才敢于与日军殊死搏斗,才愿意拼死为八路军藏粮,送粮。最终,抗日小分队与村民一道抗击日军,取得胜利。军为百姓,百姓爱军,这样的一种军民鱼水情是整个战斗中最有利的武器。
2、铁心向党,血性本色
面对强敌,渊子崖人民以钢铁一般的意志和战无不胜的斗志,置生死于度外,塑造了让敌军胆寒的血性!在《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中,十九岁的村长林义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一方面,他有着个人卓越的才能和胆识。正如他的年龄一样,充满了朝气与血性,有着不服输的个性。他和村里伙伴比赛捉鱼,射箭技术一流,面对凶恶的狼犬,用他敏捷的身手,几下就制服住了。面对鬼子们的征粮,他对老父亲忍气吞声的态度表示很不满,嚷着“与其饿死,还不如跟鬼子痛快打一场。”另一方面,他认识到百姓需要共产党,要依靠共产党的力量,要相信党、紧跟党、依靠党。因此,面对伪军和日军,他尽全力将从共产党冯区长那学习掌握到的兵法知识用上,调动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在冯区长的指导下把渊子崖村的土墙作为防御体系,对土枪土炮进行改进,战斗时有条不紊地进行部署。从林义身上看到了以他为代表的渊子崖人民铁心向党的忠贞气节,牺牲奉献的赤诚情怀。
3、人物群像刻画果敢品质
在《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中,人民群像的刻画,无疑是最打动人心的描写。通过人物群像的描绘,既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情感的激荡,又看到了小我让位于大我,个人与国家同命运的悲壮。在历史的残酷中,我们看到一个个流血牺牲的人民群众。他们本是在自家土地安居乐业的百姓,但在战争中,却被逼得不得不斗。凤岚最爱听“八大军团”演的戏,她一直在努力学习,也希望成为一名能上台的演员,但当战争来临,她把个人的性趣爱好放到一边,勇敢地投入战斗中,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林铁是村里的一名铁匠,积极响应冯区长和小村长林义抗敌的号召,并在五子炮的改进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林秀是村里一名知情达理的秀才,不幸在一次偷袭中被捕,保卫战那天日军拿他劝降村民,林秀勇敢以死相拼激励村民战斗;妞妞作为一个小女孩,却冒着生命危险去做“领路人”;还有更多的村里的男女老少一起扛起大刀、土枪去应对入侵的敌人……
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观后感600字【3】
日军进村后,村民们失去了围墙这一屏障,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只好边打边撤,用大刀、抓钩、铁锨、菜刀、锄头同敌人展开了惨烈的巷战。村长林凡义边指挥乡亲们战斗,边与村民林九乾一起,挥舞着大刀片同多名日军血战。林九乾牺牲了,日军的刺刀眼看就要刺中林凡义,林九乾的妻子怒吼着冲上去,用镢头将日军的脑袋砸开了花。她的公公林秉标冲了过来,见到亲人,林九乾的妻子痛哭失声,林秉标把一捆稻草轻轻盖在儿子身上,一把拉起儿媳:“孩子,这不是哭的时候,站起来和鬼子拼呀!”
街头巷尾,农院内外,杀声一片,村民们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有的夫妻双双在院子里同日军拼杀,有的父子在巷口阻击敌人,有的母女合力同敌兵厮打在一起。几名日军包围了林庆海,他点燃火药罐扔向敌人,自己也被烧成了火人。17岁的林庆宝赤手空拳同敌人夺枪,牺牲时,双手被刀刺割得血肉模糊。林清义、林九星等十几个会武功的老人,同日军拼杀在一起,在杀死几个日军后,也不幸全部中弹牺牲。自卫队员王彦治被日军包围后,果断拉响了腰间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面对宁死不屈的村民,日军的凶残本性更加暴露无遗,放言要把全村所有能喘气的统统杀掉。于是,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开始了。
日军在一条胡同里堵住了十几名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把他们赶进池塘里活活溺死,还用刺刀扎浮在水面上的人。敌人把俘获的林崇洲、林庆会用绳子捆绑起来,扔进熊熊燃烧着的草垛火堆中活活烧死,两人在挣扎中还不断呼喊:“打倒小日本!乡亲们,快杀呀”!林九星老人被敌人抓住,日军在他身上刺了十几刺刀,扔进粪池里,泼上汽油点火焚烧。等敌人撤出村子后,老人被村民从死人堆里救了出来,躺在村长怀里,他喃喃着说了最后一句话:“俺到死都没给鬼子说一句孬话!”……
村民的抵抗和日军的屠杀一直进行到太阳落山,村里到处都是尸体,鲜血染红了街道、断墙。村民大部分退守到最后一条街道上,没有退路了,情况万分紧急。
在这关键时刻,板泉区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率领县区武工队和山东纵队二旅五团的一个连火速赶来投入了战斗。原来,太阳快落山时,我主力山纵二旅五团一部听到激烈的枪炮声,看到了从渊子崖方向跑来的逃难群众,就和区武工队火速前来增援。
在刘新一、冯干三的指挥下,这支总共不到100人的队伍把敌人堵在了村子里。日军立即疯狂反扑,依仗优势兵力,冲出包围,占据了村东的丘岭,摆好了小钢炮。此时,我方增援部队处于不利位置,完全暴露于敌人的眼皮底下,且处于开阔地带,遭到敌炮火的猛烈轰炸,伤亡惨重。在这次战斗中,刘新一、冯干三及40多名战士牺牲。敌人重创我增援部队后,正准备继续进村屠杀群众,忽接到情报,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的主力部队正在全速赶来增援。害怕夜间作战吃亏的日军于是边放冷枪冷炮,边朝东南方向撤去。
渊子崖保卫战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农民自发组织的规模最大、最悲壮、最具民族不屈精神的浴血保卫战。此战,渊子崖村民被日军杀害147人,伤400余人,但日伪军也付出了伤亡154余人的沉重代价。
敌人退却后,我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子弟兵立即在渊子崖村开展了救死扶伤的工作:死者被安葬,伤者被送到后方医院治疗;在这次战斗中死了儿女的老人由政府奉养,牺牲了父母的儿女由政府照顾;被烧坏的房子马上盖起来,锅碗瓢盆毁坏的立即补充;政府不顾自己的困难送来了救济粮和钱款,邻近的村庄佩服渊子崖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也送来了生活用品。县区干部住在村里,办理一切善后工作。经过大家的努力,不到一天的时间,全村各家各户都安顿好了。渊子崖村的人民没有被吓倒,又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抗战中去。
为了颂扬渊子崖人民的英雄业绩,*亲自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撰文,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渊子崖因此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1944年,为纪念渊子崖保卫战中死难的烈士,滨海专署在该村北面的山岭上,用紫红色的巨石,建立了一座六角七级纪念塔。滨海专署、滨海参议会和沭水县政府、县参议会的领导同志都在碑上题了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临沂烈士陵园纪念堂里,陈列了渊子崖战斗的浮雕;在山东省博物馆里,展出了渊子崖战时用过的大刀、长矛;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曾设置专门版面,介绍渊子崖战斗的英雄事迹。渊子崖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还多次被拍成电视片,在中央和省、市、县电视台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