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观后感

新高考网

电影《梦开始的地方》为表现内高班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天山电影制片厂在去年就已策划了这部影片。

2016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观后感(1)

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讲述新疆各族学生在内地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故事的电影《梦开始的地方》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

影片取材自内地新疆高中班,由天山电影制片厂于4月启动创作。曾出演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严晓频在片中饰演教师,多名来自新疆的年轻演员饰演内地新疆班学生。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学军在首映式上说,影片以独特角度描绘了各族青少年追梦、筑梦、聚志愿的人生历程,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国梦、谱写新疆篇而努力奋斗的鲜明主题。

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常委高黄刚表示,希望用影片中倾尽心血的梦,展示当代新疆与世界的对话;通过电影这个窗口,让世界看到新疆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新疆各民族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新疆艺术学院表演系一年级学生阿依古丽在影片中饰演患有病毒性角膜炎的学生。她告诉中新社记者,拍摄这部影片增加了她对国家民族政策的了解,使她更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对新疆学生的关爱。

北京第十中学新疆班的学生依力亚尔?阿力大参加了电影首映式。观影后他告诉记者,国家对新疆学生很关心,今后自己要更加努力学习。

据介绍,为支援新疆教育发展,1989年起,中央先后启动实施了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内地新疆高中班、内地新疆中职班等一系列人才培养工程。其中,内地新疆高中班自2000年举办以来,已累计招收15届近7万名各族学生,分布在中国14个省、直辖市的45个城市的93所学校,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

2016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观后感(2)

在新世纪开端的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一项战略性的教育工程:在内地中学开办新疆高中班,简称为“内高班”。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新疆各民族(以少数民族为主)初中毕业生,前往内地重点中学接受4年(含一年预科学汉语)的高中教育,毕业后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这一宏大的世纪工程,其现实意义重大,历史意义深远。

今天,这一工程已历时15年,已为国家培养了数万青年人才,同时改变了这些青年的命运,实现了他们的人生梦想。在这15年的时间长河里,不知有多少感人落泪的故事发生,但此前却鲜为人知。人们很想知晓这些故事,因此,《梦开始的地方》实在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一部电影作品。

在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前夕,天山电影制片厂为我们制作了这部献礼片,让我们不仅形象地了解了“内高班”是怎么回事,而且被“内高班”各族师生之间产生的师生情、同窗情以及家校情所深深感动。

这部影片的成功就在于不以曲折的故事吸引人,而是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感染人,同时塑造了文慧老师和阿依古丽为主的内高班老师和学生群体形象。

阿依古丽隐瞒自己的眼疾,以背下视力表的“作弊”手段蒙混过了体检关,进入了内高班,为以后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一个大伏笔,留下了一个大悬念。后来因此而引发了要不要把她退回新疆的争论,展开了情与理、原则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灵活性的矛盾冲突。最终,不仅没有把阿依古丽退回新疆,还救助她做了眼科手术,使她能继续学业。最感人落泪的是,文慧老师在因病偏瘫后,留下遗言,待自己离开人世时,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给阿依古丽,从而把一位人民教师的“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感动了她的学生,也感动了观众。

文慧的学生巴彦为了让老师能到自己家里家访,其父兄竟冒雨拆了自家的草料棚圈的木料,铺起了一条临时的木头小路,不仅让文慧等老师们惊讶感动,也让观众为之动容。当文慧老师病休在家时,6个学生凑了60元钱,买了一个果篮去探望老师,却发现了老师在为他们缝制蚕丝被,令学生们感动落泪。为了挽留文慧老师不被上级调走,学生们集体每人手持点燃的红蜡烛,排成一个大大的“心”形,为老师庆祝生日。这一幕幕情节非常动人。

高中毕业,考取大学,相约五年之后再相聚时,这些当年的幼稚少年,都已成了各方面的人才,都实现了各自的梦想。

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汇聚在一起,就铸成了我们的“中国梦”。个人梦想的实现,是离不开祖国的繁荣强大;伟大的“中国梦”也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奋斗。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这应该就是《梦开始的地方》给我们最大的教益吧。

北京电影学院大一新生军训安排和新生军训项目和时间

电影奇幻森林观后感,看奇幻森林观后感

电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观后感600字

暖春电影观后感精选,关于暖春电影观后感

电影叫我第一名观后感500字

励志电影叫我第一名观后感

励志电影垫底辣妹观后感

热血教师电影观后感 教师篇

知心微电影观后感大全,西安交大知心微电影观后感

西安交大发布知心微电影反映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