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800字
篇一:论语读后感800字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篇二:论语读后感800字
《论语》是我 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 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 而不思考 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 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 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
例如:“自行束?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 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 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 ,老师爱护 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 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 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 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 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 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 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 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 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 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篇三:论语读后感800字
《论语》是一部千古流传的著作,是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言行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面有深奥的理论。 宋代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名扬古今,千百年来,风雨洗涤,仍然经久不衰,依然璀璨若星。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接触《论语》,到今天虽然我连半部都还没学到,却已是受益浅匪。
现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说:“人类在世纪要获得生存发展,就得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故乡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人们世世代代铭记。动画片《孔子》中播放了鲁国的王室权力被季氏夺走,鲁国国君被迫赶往齐国,孔子与国君告别时,国君都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启用孔子呢。
论语教给了我学习的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意思是:学习后要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我每次学到新的知识,使我的学有了很大的长进,并经常回头复习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学习完每课英语之后,都要经常读读每课的课文及单词,时间长了,课文和单词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考试也就“下笔如有神”了,这样就能考出好成绩了,考出好成绩我就开心啦!
论语教给了我孝敬父母的道理。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我做到了。平时,我有空都会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论语教给了我诚信做人的道理。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讲信用。我没有做到。在学校里,我答应给朋友什么东西,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时间,最后干脆说我没说过算了,对于这个毛病,今后我一定改正。
通过学习《论语》,让我知道了应该怎样为人处事,让我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还让我了解了一位全球闻名的圣人?孔子。
更重要的是,读《论语》能享受到快乐。国学大师于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在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愿《论语》能成为每个人的好朋友。
篇四:论语读后感800字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篇二:论语读后感800字
《论语》是我 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 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 而不思考 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 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 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
例如:“自行束?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 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 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 ,老师爱护 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 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 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 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 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 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 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 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 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 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篇三:论语读后感800字
《论语》是一部千古流传的著作,是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言行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面有深奥的理论。 宋代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名扬古今,千百年来,风雨洗涤,仍然经久不衰,依然璀璨若星。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接触《论语》,到今天虽然我连半部都还没学到,却已是受益浅匪。
现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说:“人类在世纪要获得生存发展,就得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故乡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人们世世代代铭记。动画片《孔子》中播放了鲁国的王室权力被季氏夺走,鲁国国君被迫赶往齐国,孔子与国君告别时,国君都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启用孔子呢。
论语教给了我学习的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意思是:学习后要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我每次学到新的知识,使我的学有了很大的长进,并经常回头复习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学习完每课英语之后,都要经常读读每课的课文及单词,时间长了,课文和单词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考试也就“下笔如有神”了,这样就能考出好成绩了,考出好成绩我就开心啦!
论语教给了我孝敬父母的道理。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父母,能竭其力”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我做到了。平时,我有空都会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论语教给了我诚信做人的道理。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讲信用。我没有做到。在学校里,我答应给朋友什么东西,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时间,最后干脆说我没说过算了,对于这个毛病,今后我一定改正。
通过学习《论语》,让我知道了应该怎样为人处事,让我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还让我了解了一位全球闻名的圣人?孔子。
更重要的是,读《论语》能享受到快乐。国学大师于丹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在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愿《论语》能成为每个人的好朋友。
篇四:论语读后感800字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