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1500字
篇一:围城读后感1500字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作品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钱钟书先生用一种超然调侃的语调述说着人生,在小说妙趣横生、巧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饱经风霜者低徊轻叹的无奈、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的悲哀。
“围城”取自书中人物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主人公方鸿渐一直身处几重“围城”之中,不得脱身。他胸怀抱负却才疏学浅,带些玩世不恭却常循规蹈矩,有些投机钻营却又良心未泯。自身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他的第一重围城。
他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想出人头地,怎奈在国外混混度日,没有得到真才实学。他买假文凭是希望自己能够使父亲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殊不知,在那个充斥病态的年代,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一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们有独特的才能、高尚的情操,因为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人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相信。他们深有城府,其行为举止有时可谓没有良心。方鸿渐不属于这两种人,他只是平凡的多数人里面的一员。他自己做小人,又不得不处处提防小人,知道世道的艰险,却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尝试去改变,却又无能为力,始终郁郁不得志。
第一重围城也注定了他被包围于另外一重又一重迷城之中。事业是他的另一重围城。方鸿渐希望在社会稍微上层的地方占据一席之地,博士学位虽然是买来的,却想沾沾它的光,但每次的尝试都不尽人意。开始去周经理的银行,是没找到更好的工作,暂借地方容身。而后任教三闾大学,那里充满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方鸿渐也受到了不少的倾轧,本性善良却怯懦的他不堪忍受,最后选择了离开。后来在报馆资料室上班,也不过是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罢了。
方鸿渐亦深陷情感与婚姻的围城而不能自拔。对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甚至同船的过客鲍小姐,方鸿渐无不一次次地陷入被动。他难以抵挡鲍小姐的不断诱惑,未能躲开苏文纨的频频示好,爱唐晓芙却终而放弃,后来又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终与其闹得不欢而散,自食婚姻苦果。在这些情感中他或虚情假意,或优柔寡断,或不敢多言,或言不由衷,总是把事情搞得有始无终,一塌糊涂。
从小说开始,主人公做的事几乎没有一件是成功的。从假文凭、点金银行、三闾大学,到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他所面对的事情都以失败告终。他被无情的包裹在一层又一层围城之中,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他只能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地承受朋友的施舍,不知不觉地踏入爱情的陷阱,无可奈何地迈进事业的低谷。他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最终也不知自己应该走向何方。“没有梦,也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方鸿渐平庸、软弱、被动而无能,人生中大都是徒劳的思想斗争和无奈的选择,最终摆脱不了悲凉的结局。
《围城》里,作者主要描述的是现代中国某段社会时期、某一部分人物。这段时期有其特殊性,这部分人也有其特殊性。书中的时间从1937年主人公回国开始,正是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而此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过于推崇西方文学和美学,如钱钟书所言,中国的正统因此而受到侵蚀,儒家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本来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文化更是雪上加霜。这样的时代下的这样一批人物难免会出现一种异化人性的状态。方鸿渐是其中的代表,而其他人,像苏文纨、汪处厚、陆子潇、李梅亭等等也都有自己的围城,他们的围城与时代有关,与社会环境有关。
然而,围城不专属于那个时代,那部分人物。那是一种人性的欲望造成的困境,任何年代的任何人都难以逃脱。小说中描写的都是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等等生活中种种细节和极其普通的琐事,都是“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人类所不可避免的,不过借那个时代的那些人表现出来,而他们通过生活场景所表现出来的也正是最普遍的人性。
钱钟书先生用诙谐犀利的语言、洞烛幽微的手法批判顽固不化的思想、崇洋媚外的行为,调侃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一针见血,让我们这些读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书里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我们通过他们的经历去洞悉自己的围城,参详其中的奥秘。围城是人性的围城,既生而为人,皆不可逾越,然而围城不是人生的围城,即使囿于其中生活也照样可以精彩,如果我们用积极、豁达的心境去经营。
篇二:围城读后感1500字
何谓“围城”?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给黄罗芳一张纸条,阐明了“围城”的丰富内涵,上面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大都如此。
怀着对这句话以及“围城”的好奇,我读了《围城》这本书。
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辛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书中的主人公方渐鸿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则,甚至还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身陷“围城”。其实,“围城”都是自己创造的,他想成为大人物,这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变环境,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作个大人物不容易,必须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要具备很多优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门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鸿渐,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两者交界处游荡。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身陷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围城”。
我认为,做人应该有原则,应该用正当的手段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现在实现不了,就只能说明你自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标很大,可能自己无法实现,那也不要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要做事,先学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原则都没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觉得,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学会做人,当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时,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顺利,或坎坷,但自己问心无愧,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可方渐鸿偏偏爱慕虚荣,看到他购买假文凭那段时,我不禁心生笑意。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购买了假文凭,买了以后又觉得良心受到了谴责,他又深陷“围城”了。而这个“围城”,使他自己为自己筑建的枷锁,一切皆因欲望,利益,虚荣。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虚荣所困。这本书恰巧揭示了人的心灵最深处的罪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或攻于心计,明争暗斗,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们在贪婪和欲望的驱使下变得可怕。这本书,更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欲望和利益的可怕。
方渐鸿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围城”,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这些看似偶然的困扰,事实上却是必然的。
这本书写得也很有文学色彩。作者幽默的笔墨使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跃然纸上。有人说,方渐鸿是作者本人的影子,无论是真是假,方渐鸿这个人物作者描写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笔墨幽默,在几处人物的外貌描写中也得以体现。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讽刺嘲弄一些社会现象,文字顺畅,使人读起来通俗易懂。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我曾经也有很多烦恼和困扰,现在看来,也不足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己。只能是我去适应环境,环境并不会来适应我。想要打破自己身边的“围城”很简单,凡事应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考虑,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职业如此,其他大多也莫过于此,人生大都如此”这就是那本书阐释的主旨。其实,我感觉也可以理解为:“一些人普遍想冲出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而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却成了围墙,把他们包围住了,而他们却要想方设法冲出去。”大概如此。
读完这本书后,我很自然就想起这样一件事。我曾经问过我的两个朋友一个同样的问题:假如太阳掉到大海里去了,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呢?他们的回答截然不同,前一个骂我天真烂漫、愚昧无知;而另一个则不以为然地答道:“那就一定会变成一大锅鱼汤啦。”我俩听后不禁捧腹大笑。大笑过后,我却在沉思,会有多少人给我类似的答案呢?
曾经,我也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资深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分别给在校的大学生和一群小朋友看一个画在纸上的圆圈。在校大学生们的回答几乎一致,“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已,没什么特别”;而一群小朋友的答案却是无奇不有,答案有很多,就只是没有一个回答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已。
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年纪越大,学识越渊博的人想象力就越差,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是被模式化的教育培育出来的,都被标准的答案所套住,如果人类真的被这样的程式套住的话,那么就不会再有“夸父逐日,女娲造人”这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因为它们给予人类的都是荒唐。
作为学生,在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代赋予我们的激丨情与梦想,都被禁锢了。人们的想象力呢?更早就在小学的时候就被扼杀了。我们所拥有的快乐呢?激丨情呢?难道被牢牢地压在书本的下面了吗?我们从小不就已经住进了“围城”了吗?
模式化教育就像一堵无影的墙,千万不能偎依在它的怀抱中,要学会摆脱,冲开这堵无影的墙。那么,才不会成为被层层筛选剩下的畸形心理的学习机器,这样才不会被束缚住,才可以追求自己的梦!
《围城》已读,生活仍在继续,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仅是故事。
篇三:围城读后感1500字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我想《围城》幽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钱钟书先生用了许多比喻。方鸿渐在大学里要从副教授升到教授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关系正如丫头,姨太太和正房太太的关系一样,从老爷身边的丫头添房成姨太太挺容易,但是姨太太要想成为正房太太可谓难上加难;同理,从讲师升到副教授轻而易举,可要想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就不那么容易了。真是精妙绝伦。
还有关于“爱情”的比喻,钱钟书先生分别用“起火”和“热带植物”来比喻老年人和青年人不同的情感特征。他说:“老头子恋爱听说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年轻人的恋爱呢?“无论如何,从此他们俩的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的生长。”
再说关于“留学”的比喻,有理趣也有情趣,包含了钱钟书先生对那个时代某些庸俗卑下文化观念的深刻认识和尖锐批判。“……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的心理。并非为了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很多人说,钱学森笔下的围城是指婚姻,细细想来何止婚姻一个围城?其实人生处处是围城。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其实说白了,这围城是自己给自己围起来的。因为“贪”,我们给自己找了很多很多麻烦。有人不甘寂寞要大干一番,却不明白顾此失彼的道理。日子太太平了,(www.xindetihuiya.com)人们就以为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奋发图强了。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读完《围城》,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些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去意会、去感悟……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作品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钱钟书先生用一种超然调侃的语调述说着人生,在小说妙趣横生、巧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饱经风霜者低徊轻叹的无奈、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的悲哀。
“围城”取自书中人物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主人公方鸿渐一直身处几重“围城”之中,不得脱身。他胸怀抱负却才疏学浅,带些玩世不恭却常循规蹈矩,有些投机钻营却又良心未泯。自身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他的第一重围城。
他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想出人头地,怎奈在国外混混度日,没有得到真才实学。他买假文凭是希望自己能够使父亲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殊不知,在那个充斥病态的年代,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一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们有独特的才能、高尚的情操,因为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人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相信。他们深有城府,其行为举止有时可谓没有良心。方鸿渐不属于这两种人,他只是平凡的多数人里面的一员。他自己做小人,又不得不处处提防小人,知道世道的艰险,却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尝试去改变,却又无能为力,始终郁郁不得志。
第一重围城也注定了他被包围于另外一重又一重迷城之中。事业是他的另一重围城。方鸿渐希望在社会稍微上层的地方占据一席之地,博士学位虽然是买来的,却想沾沾它的光,但每次的尝试都不尽人意。开始去周经理的银行,是没找到更好的工作,暂借地方容身。而后任教三闾大学,那里充满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方鸿渐也受到了不少的倾轧,本性善良却怯懦的他不堪忍受,最后选择了离开。后来在报馆资料室上班,也不过是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罢了。
方鸿渐亦深陷情感与婚姻的围城而不能自拔。对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甚至同船的过客鲍小姐,方鸿渐无不一次次地陷入被动。他难以抵挡鲍小姐的不断诱惑,未能躲开苏文纨的频频示好,爱唐晓芙却终而放弃,后来又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终与其闹得不欢而散,自食婚姻苦果。在这些情感中他或虚情假意,或优柔寡断,或不敢多言,或言不由衷,总是把事情搞得有始无终,一塌糊涂。
从小说开始,主人公做的事几乎没有一件是成功的。从假文凭、点金银行、三闾大学,到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他所面对的事情都以失败告终。他被无情的包裹在一层又一层围城之中,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他只能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地承受朋友的施舍,不知不觉地踏入爱情的陷阱,无可奈何地迈进事业的低谷。他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最终也不知自己应该走向何方。“没有梦,也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方鸿渐平庸、软弱、被动而无能,人生中大都是徒劳的思想斗争和无奈的选择,最终摆脱不了悲凉的结局。
《围城》里,作者主要描述的是现代中国某段社会时期、某一部分人物。这段时期有其特殊性,这部分人也有其特殊性。书中的时间从1937年主人公回国开始,正是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而此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过于推崇西方文学和美学,如钱钟书所言,中国的正统因此而受到侵蚀,儒家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本来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文化更是雪上加霜。这样的时代下的这样一批人物难免会出现一种异化人性的状态。方鸿渐是其中的代表,而其他人,像苏文纨、汪处厚、陆子潇、李梅亭等等也都有自己的围城,他们的围城与时代有关,与社会环境有关。
然而,围城不专属于那个时代,那部分人物。那是一种人性的欲望造成的困境,任何年代的任何人都难以逃脱。小说中描写的都是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等等生活中种种细节和极其普通的琐事,都是“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人类所不可避免的,不过借那个时代的那些人表现出来,而他们通过生活场景所表现出来的也正是最普遍的人性。
钱钟书先生用诙谐犀利的语言、洞烛幽微的手法批判顽固不化的思想、崇洋媚外的行为,调侃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一针见血,让我们这些读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书里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我们通过他们的经历去洞悉自己的围城,参详其中的奥秘。围城是人性的围城,既生而为人,皆不可逾越,然而围城不是人生的围城,即使囿于其中生活也照样可以精彩,如果我们用积极、豁达的心境去经营。
篇二:围城读后感1500字
何谓“围城”?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给黄罗芳一张纸条,阐明了“围城”的丰富内涵,上面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大都如此。
怀着对这句话以及“围城”的好奇,我读了《围城》这本书。
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辛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书中的主人公方渐鸿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则,甚至还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身陷“围城”。其实,“围城”都是自己创造的,他想成为大人物,这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变环境,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作个大人物不容易,必须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要具备很多优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门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鸿渐,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两者交界处游荡。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身陷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围城”。
我认为,做人应该有原则,应该用正当的手段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现在实现不了,就只能说明你自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标很大,可能自己无法实现,那也不要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要做事,先学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原则都没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觉得,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学会做人,当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时,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顺利,或坎坷,但自己问心无愧,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可方渐鸿偏偏爱慕虚荣,看到他购买假文凭那段时,我不禁心生笑意。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购买了假文凭,买了以后又觉得良心受到了谴责,他又深陷“围城”了。而这个“围城”,使他自己为自己筑建的枷锁,一切皆因欲望,利益,虚荣。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虚荣所困。这本书恰巧揭示了人的心灵最深处的罪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或攻于心计,明争暗斗,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们在贪婪和欲望的驱使下变得可怕。这本书,更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欲望和利益的可怕。
方渐鸿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围城”,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这些看似偶然的困扰,事实上却是必然的。
这本书写得也很有文学色彩。作者幽默的笔墨使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跃然纸上。有人说,方渐鸿是作者本人的影子,无论是真是假,方渐鸿这个人物作者描写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笔墨幽默,在几处人物的外貌描写中也得以体现。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讽刺嘲弄一些社会现象,文字顺畅,使人读起来通俗易懂。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我曾经也有很多烦恼和困扰,现在看来,也不足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己。只能是我去适应环境,环境并不会来适应我。想要打破自己身边的“围城”很简单,凡事应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考虑,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职业如此,其他大多也莫过于此,人生大都如此”这就是那本书阐释的主旨。其实,我感觉也可以理解为:“一些人普遍想冲出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而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却成了围墙,把他们包围住了,而他们却要想方设法冲出去。”大概如此。
读完这本书后,我很自然就想起这样一件事。我曾经问过我的两个朋友一个同样的问题:假如太阳掉到大海里去了,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呢?他们的回答截然不同,前一个骂我天真烂漫、愚昧无知;而另一个则不以为然地答道:“那就一定会变成一大锅鱼汤啦。”我俩听后不禁捧腹大笑。大笑过后,我却在沉思,会有多少人给我类似的答案呢?
曾经,我也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资深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分别给在校的大学生和一群小朋友看一个画在纸上的圆圈。在校大学生们的回答几乎一致,“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已,没什么特别”;而一群小朋友的答案却是无奇不有,答案有很多,就只是没有一个回答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已。
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年纪越大,学识越渊博的人想象力就越差,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是被模式化的教育培育出来的,都被标准的答案所套住,如果人类真的被这样的程式套住的话,那么就不会再有“夸父逐日,女娲造人”这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因为它们给予人类的都是荒唐。
作为学生,在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代赋予我们的激丨情与梦想,都被禁锢了。人们的想象力呢?更早就在小学的时候就被扼杀了。我们所拥有的快乐呢?激丨情呢?难道被牢牢地压在书本的下面了吗?我们从小不就已经住进了“围城”了吗?
模式化教育就像一堵无影的墙,千万不能偎依在它的怀抱中,要学会摆脱,冲开这堵无影的墙。那么,才不会成为被层层筛选剩下的畸形心理的学习机器,这样才不会被束缚住,才可以追求自己的梦!
《围城》已读,生活仍在继续,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仅是故事。
篇三:围城读后感1500字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我想《围城》幽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钱钟书先生用了许多比喻。方鸿渐在大学里要从副教授升到教授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关系正如丫头,姨太太和正房太太的关系一样,从老爷身边的丫头添房成姨太太挺容易,但是姨太太要想成为正房太太可谓难上加难;同理,从讲师升到副教授轻而易举,可要想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就不那么容易了。真是精妙绝伦。
还有关于“爱情”的比喻,钱钟书先生分别用“起火”和“热带植物”来比喻老年人和青年人不同的情感特征。他说:“老头子恋爱听说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年轻人的恋爱呢?“无论如何,从此他们俩的交情像热带植物那样飞快的生长。”
再说关于“留学”的比喻,有理趣也有情趣,包含了钱钟书先生对那个时代某些庸俗卑下文化观念的深刻认识和尖锐批判。“……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的心理。并非为了高深学问。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很多人说,钱学森笔下的围城是指婚姻,细细想来何止婚姻一个围城?其实人生处处是围城。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其实说白了,这围城是自己给自己围起来的。因为“贪”,我们给自己找了很多很多麻烦。有人不甘寂寞要大干一番,却不明白顾此失彼的道理。日子太太平了,(www.xindetihuiya.com)人们就以为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奋发图强了。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城》,让人去细细地思索、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读完《围城》,从主人公精彩而又独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达的人性和表现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动传神的描述。笔者认为,这些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去意会、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