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新高考网

农村好人好事事迹材料一

胡金林,男,1977年1月出生,吉安市新干县沂江乡胡家村村民。

池水冰冷难阻人心暖热。最危急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奋力相救落水车内孩童,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舍身救人的赞歌,得到了全社会普遍赞扬和大力点赞,成为当地群众传诵的佳话。

1月24日下午三时许,寒风凛冽,冰冷刺骨。一直从事泥工匠的胡金林,刚在自家二楼阳台站立不久,忽然听到一声“嘭”的巨响,心中一惊,立即闻声寻去,原来是村庄池塘边传来的声音,他立即三步并作两步奔跑至池塘边,只见一辆小轿车已经侧翻掉入水塘,幸好车体并未完全进入水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轿车很有可能随着池塘滑入深水区域。而此时,司机晕倒在方向盘上,车内6名孩童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早已吓得嚎啕大哭,此时若不展开救援,后果不堪设想。生死一刻,命悬一线。

胡金林朝村里大声喊道:“不好啦,不好啦……快来救人啊!”事不宜迟,他不顾零下几度的严寒和冰冷刺骨的池水,直接冲入水中,慢慢靠近小车,可是两侧车门陷进淤泥,因为阻力大,他使劲全身力气,好不容易才拽开车门,用力抱出一个小孩,送到岸上。此时,应声而来的村民也纷纷赶到了现场,为了争取救援时间,胡金林急中生智,组织几位村民组成人梯,由一位村民一手抓紧岸边的樟树,一手挽着另一位村民的胳膊,再由这位村民用力拽住下一位村民。就这样,人梯一直延伸到能够与他接应的位置,胡金林则奋力爬到车里把小孩一个个抱出来。一次两次……12分钟不到,在村民们的合力救援下,车内人员全部获救。

而此时的胡金林已是筋疲力尽,脸色煞青,衣裤全已湿透,并沾满了淤泥血迹,冰冷刺骨的水早已冻麻了他的手脚,上岸后才发现自己只穿着一只鞋,而另一只早已陷进淤泥里。不久,被救小孩的父母纷纷赶来,有的拿出钱以示感谢,被他婉言谢绝。

在胡金林身上,像这种见义勇为的事还有很多,多年来,他早已将帮助他人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见到别人有难就伸手相助,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做心里才能踏实,生活才觉得充实。11月的一天中午,胡金林刚吃完饭,骑摩托车准备去界埠镇政府做泥工活,途径105国道火车站红绿灯时,忽然听到‘嘣’的一声撞击声,原来是对面不远处货车撞倒了一辆电动车,胡金林迅速跑过去,只见一名中年男子晕倒在地,头部流血,手脚麻木,昏迷不醒,胡金林来不及与货车司机商量,一同将车主送到医院做检查。直到第二天,胡金林妻子打电话找他,才知道当天晚上他在医院守护病人。

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的高尚义举,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胡金林勇救小孩的事迹在当地迅速传开,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3月4日,新干县隆重举行见义勇为表彰会,授予胡金林“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当被问及“为何会下水救人,就不怕池水冰冷刺骨,自己也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时,胡金林回道:“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我没有想那么多,救人最要紧。”质朴的言语透露出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展现了一个憨实农民的高尚情操。

农村好人好事事迹材料二

10月1日傍晚,一艘快艇被风浪打翻。王开芳、王炳文、林杰、林灵4名村民得知情况后,冒着危险开船前往救援并成功救下3名落水者。

10月1日18时许,一艘载有一男两女的快艇自下沙海滨度假村出发前往长屿岛。途经福平铁路松下段平潭海峡公铁两用跨海大桥附近海域时,由于风浪过大,快艇被打翻,船上3名人员落水。

大桥施工人员发现后,立即向三人投掷救生圈,并向周围求救,他第一个想到了长屿岛村民王开芳。“王开芳是船长,大桥施工队向他承包客船用于载人,当时他刚下班回家,所以施工现场负责人发现险情后,就直接联系他,让他帮忙救人。”参与救人的长屿岛村民林杰说。

考虑到海上风浪大,一人无法开展施救,王开芳接到大桥施工队的求救信息后,立即叫上儿子王炳文及亲戚林灵、林杰,一行四人出海救人。到达事发海域时,风浪越来越大,王开芳一行发现海上有3名落水者,其中他们一人抱着一个救生圈抱团在一起。在这一刻,争取营救时间就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如果行动稍有迟疑,落水的三个人随时都有被风浪冲走的可能,可以说他们的生命命悬一线。当王开方一行的船只快速向落水者区域驶进的时候,他们发现由于风浪过大,船只无法靠落水者太近,在这危急关头,王开芳一行并没有慌了手脚,他们冷静下来后,便把船只停在距离落水者5米左右的位置。船上其他人则向落水者投掷绳子,当落水者抓住绳子时,王开方一行奋力将他们一一拉到船上。等到落水者都上船后,王开方一行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并安抚三位落水者惊慌的心情。落水者纷纷向王开芳一行表示感谢,其中一人说道:“如果不是他们的见义勇为之举,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也会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下次不敢再冒这么大的风浪去渡船。”

“当时天很黑,而且风浪很大,要不是王开方经验丰富,救援也不会这么顺利。”谈起当时救人时的情形,林杰仍心有余悸,当时风浪那么大,稍有闪失,可能他们四人的船只也会被打翻。但是他坚定地补充道,人命关天,那时救人要紧,根本没考虑那么多。

农村好人好事事迹材料三

吕平,女,1958年7月出生,南京市秦淮区淮海路社区居民。来到位于秦淮区淮海路53号的一处二居室里,这里便是吕平的住处,吕平是个能干人,把不太宽敞的家里收拾的利利落落,丈夫现已退休,会点木工活,时常在家做点小工艺,帮邻居修修弄弄,还有个女儿已工作了,三口之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夫妻俩都是热心肠。

陶志强就住在吕平家的隔壁,母亲在他生下不久就不辞而别,至今不见踪影,父亲于2009年11月因病去世,社区和他的几个亲戚及周围邻居共同安葬了他的父亲,由谁来监护陶志强成了马上面临的最大问题,社区找到了陶家的几个亲戚,几个亲戚纷纷表示管不了,邻居们也都不敢接这个活。当晚,小强就没地方吃饭了,十二岁的小强成了无人照料的“小可怜”,最后,吕平站了出来,承担了照顾陶志强的任务。当天晚上,吕平就把陶志强接到家里,吃了晚饭,带他洗澡,让丈夫陪他睡下。对于接下照顾陶志强的活,刚开始,吕平的丈夫是不太愿意的,这么长期照顾一个孤儿不是个容易的事,吕平年龄也大了,自家还有个女儿需要人照顾。他有点担心,吕平说:“我们不管他,现在谁能管他,不能把他送孤儿院吧。”一句话说得吕平的丈夫再也不说什么了,就这样,这一接下来就接了六年。这六年不仅照顾了孤儿小强,还照顾着身患重病和小强同住的大伯。

吕平自从当起了陶志强的“监护人”,就比以前更忙了,为了让陶志强能吃饭,吕平把闹钟调到了早上六点,早早起床先把孩子早点准备好,再把孩子喊起来。等他吃完,目送他上学。这时候,吕平开始为自已家人做早饭。早饭后,吕平就到陶志强的房间把卫生打扫干净,再把小强的衣服洗了,晒干,叠好,送到他房间。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吕平每天换着花样给陶志强准备一日三餐。第天晚饭后,吕平一定会准备点水果给陶志强做完作业后吃。吕平把陶志强的生活打点的井井有条。

除了对陶志强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外,吕平每天还要担心陶志强的精神情况。陶志强父亲刚去世时,吕平让丈夫晚上就陪着陶志强睡。“小强父亲刚去世时,当时情绪还不太稳定,害怕没人管,也怕别人看不起他,而且也不懂得融入社会,我和丈夫基本上天天都得守着他,生怕他有这种心理。”。她经常劝家里人说话一定要注意,怕刺激他。在吕平的细心呵护下,陶志强健康快乐的成长着。

在对陶志强照顾的六年时间里,吕平最担心的就是陶志强到了放学时间还没到家,有一次,陶志强应该下午5点放学回家,时间到了,陶志强还没回来,吕平开始坐立不安了,到了6点,吕平再也坐不住了,她让全家出去找,找了学校,陶志强的老师家,附近的网吧,周边的小店,最后在一个要好的同学家找到了陶志强。吕平找到他时,已是晚上9点。吕平是又累又饿,看到陶志强时,眼泪不自觉得流下来,看到吕妈妈一家为了找他,全家晚上还没吃,陶志强是既愧疚又害怕。吕平那次是第一次骂了他,她说:“以后干什么一定要告诉家里人。再这样,吕妈妈就不管你了。”从此,陶志强不管干什么,都会和吕妈妈商量,有任何事,都先问吕妈妈。在吕平的悉心照顾下,陶志强学习、生活都逐渐稳定。

吕平平时除了照顾陶志强的生活外,还交给他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日常的礼仪,比如见到邻居要主动打招呼,看到需要帮助的人要及时伸出援手,要力尽所能爱身边的人,照顾好身患重病的大伯等,告诉陶志强要自信的与别人相处。在这种谆谆教导下,陶志强逐渐融入社会,他不但开始学习很认真,还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经常帮邻居同学干点活,大家都很喜欢他。在吕平的细心照顾下,陶志强渐渐走出了失去亲人的阴影,脸上有了笑容,健康快乐的成长,吕平给了陶志强一个温馨的家,陶志强回报吕平的是自信的成长。

为了照顾陶志强,吕平放弃了多个出去打工的机会。在这几年里,邻居中像她这个年龄,都在家附近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吕平为人朴实,勤劳能干,对人友善,人缘特别好,有几个人主动上门,请她帮忙看看店,或到附近饭店收银,每月三千多。考虑到陶志强放学比较早,需要人照顾,吕平都拒绝了。大家帮她算过一次,这六年来,损失了十多万。她却说只要陶志强平安健康成长,所有的付出都值,她要让这个孩子,像所有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快乐的生活。

农村好人好事事迹材料四

陈光伟,男,生于1947年1月,现年69岁,汉族,恩阳区登科街道一字村人。一个年收入仅2万余元,却将大部分资金都用于收集购买图书以及书柜,有人曾出价300万收购他珍藏的古籍,他却拒绝了,但他却将1200余册珍贵图书无偿捐赠给省图书馆。他生活清贫,一件衬衣穿了十几年,扔舍不得扔掉,但是,面对渴求知识的学生,他不仅购买专业辅导书籍同时免费赠予孩子们钢笔和笔记本。在30余年的拾荒收废过程中,收集旧书报,创办“光伟图书馆”免费给民众借阅。

旧书里淘出图书馆

在恩阳老城文治街一间6平方米左右的阁楼里,几个旧式书柜里塞满了陈光伟收集来的书籍,很多书籍他都多次修补、包装过。“以前这些书都放在我办的图书馆里,搬家之后就放在这个阁楼上了。”陈光伟说。

陈光伟是登科街道办事处一字村人。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走村串户从事拾荒、废品收购工作。1983年他在恩阳老城文昌宫一带办起了收购站。“我只是小学毕业,没多少文化,就特别渴望知识。”源于对知识的渴望,陈光伟从废品中淘出了各种书籍,他也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书痴”。

1997年,陈光伟已经收集了1万多册的图书。这年春节后,他下定决心花6000元在恩阳镇租了3间门面,其中两间收废品,一间用来当图书室。他又请人做了9组木制大书柜,把收来的旧书全部上架,并请人用白纸在门外写上“内有藏书,免费借阅”。自此,“光伟图书馆”正式成立并开放。附近的居民和学生时常来这里借阅。

一个收破烂的为啥会想到办图书馆?大多数人无法理解。陈光伟是这样想的:旧书不看就是废品,有人看的话,知识就能变成力量,就能改变人的命运。

2013年的一个下午,废品收购站里来了一批废旧书报。陈光伟在其中翻捡出几本最近出版的《知音》,抚去扉页褶皱,放到一旁。从1980年开始收破烂以来,从废品里淘书,一直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陈光伟收集的图书已经有一万多册了。他的卧室里,除了睡觉的地方全部堆满了书。这时,他渐渐生出办图书馆的想法。陈光伟说,他看书的时候喜欢记读书笔记。多年下来,读书笔记有几十本,道理自然也懂了不少,“知识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我们没知识,当个农民连啥时候播种都不晓得。这些书有点旧,但里面的知识没有打折。如果没人看就是一堆废纸,有人看就能成为宝贝。”

不料,他的想法遭到儿女们的强烈反对。那时,陈光伟的妻子已经病故,他也患上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3个孩子有的在外打工,有的搞货运,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你把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拿来租房子,可以卖钱的旧书拿来给别人免费看,究竟咋想的?”老陈慢条斯理地回一句,“我为啥要这样搞?你们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人的世界观的改造是一个终生的事情……”几个孩子没辙,只有随他去了。

为藏书耗尽全部家当

从1万多册旧书到5万多册藏书,陈光伟既淘书,还自掏腰包买书。十几年下来,为此花掉至少30万元。这个把钱看得很淡的人最爱说一句话:金钱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德。

陈光伟很快发现自己的旧书不够用了。

“比如有的想看四大名著,有的又想看国外经典,我这点旧书,众口难调。”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要办一个标准的图书馆,还差得远。不过,陈光伟是典型的行动派。他很快开始分门别类购进所谓的图书馆必备书。

在距光伟图书馆100米远处的陈光伟儿子家,有一间大约20平方米的房间,被他征用过来专门存放新书。书柜里放不下了,有很多就直接放在纸箱里。这些成套的图书,陈光伟记得每一套的来历。“我第一批买的书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共150册,是请在成都上大学的恩阳学生帮忙从西南书城买的。”陈光伟买这批书的时间是1998年,那时他一个月收入不过1000多块钱,但这套书定价8800元,打完折也花了他4000元。

此后几年,他陆续购入《中国传世藏书》系列、《世界传世藏书》系列,以及《本草纲目》、《四库精华》等图书。他还格外留意电视、报纸上的资讯。有一次电视台介绍军事科学出版社推出一套20卷的《中国军事通史》,他二话不说,花了1390元买到手,另一套4卷的《中国外交50年》,也花掉他1000多元。

当然,陈光伟更多的时候是淘书。几十年收破烂,他有一大帮收荒朋友,这些人就成为他到处买书的“线人”。而通过朋友的介绍,他的这间私人图书馆,竟然也馆藏了不少宝贝。

陈光伟儿子的家,还有一间房专门用于存放古籍。这些发黄、散发着隐约霉味的老书里,就有陈光伟淘到的光绪五年出版的《康熙字典》,以及商务印书馆在民国时期出版的《辞源》等古籍。这本《康熙字典》是陈光伟古籍专柜里的镇柜之宝:当年,央视《鉴宝》节目到巴中寻宝,见到陈光伟的这本字典,专家估价“至少6万元”。

企业好人好事事迹材料范文精选

最新学生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关于教师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关于大学生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最新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材料

最新见义勇为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见义勇为好人好事事迹范文精选

最新诚实守信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最新敬业奉献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身边好人好事先进事迹材料精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