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掮客苏洪波观后感5篇

新高考网

2020《政治掮客苏洪波》观后感

  近日,由云南省纪委监委、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警示教育片《政治掮客苏洪波》在云南卫视播出。一个普通商人,竟然能在云南政商两界左右逢源,呼风唤雨、四处招摇,让一些领导干部以能攀上他为荣,严重污染和破坏了云南政治生态,他到底有什么本领?

第一,营造“神秘性”。苏洪波很懂得经营自己,利用所谓的官场“潜规则”,奔走于北京和云南两地,刻意营造自己来头大、靠山硬、关系广等身份背景,说话只说三分,把自己包装成手眼通天、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再抓住白恩培、秦光荣一心想向上爬的心理,故布迷阵,成为两任省委书记的座上宾。

第二,不断强大自己的“气场”。一次在省委书记的饭局上,拍拍桌子就走;去唱歌,喝多了扇副省级领导;与一些省级干部吃饭时,都当仁不让地坐在主位上等行为,都可以为其加分,这样的事件传得越多越广,越让一些领导干部感觉他派头很大,越让人对其毕恭毕敬,生怕得罪。

第三,制造“有实效”把戏。骗局之所以能够被有不轨之念、不轨之思的领导干部相信,就在于有实效。苏洪波通过让白、秦让为其在北京“有人”而想方设法拉拢,而他又能过二人提供的便利圈住一些“精神缺钙”的干部,组建自己的官商圈子。

总之,无论苏洪波之流的伎俩如何高明,也掩盖不了其政治掮客骗子的本质。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政商两界混得风生水起,就在于有的领导干部智慧不足,为了一己之利,忘了组织的培养,枉顾党纪国法,与他们沆瀣一气,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彻底铲除他们生存的土壤,重点的一点就是要真正认清他们的伎俩,每个官员都能严于律己,认真践行初心使命,不让他们有生存的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2020《政治掮客苏洪波》观后感2

  罗平县组织观看《政治掮客苏洪波》警示教育片。通过以案为鉴,以案为戒,切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政治警觉,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县领导海建才、李柱、高罗燕、桂镜海等在家的县处级领导干部集中观看了警示教育片。

警示教育片《政治掮客苏洪波》,通过翔实的事例、生动的采访、丰富的资料和鞭辟入里的分析,较全面细致的展示了苏洪波刻意营造自己来头大、靠山硬、关系广等身份背景,抓住白恩培、秦光荣不轨之念、不轨之思,故布迷阵,在两任省委书记在任期间左右逢源,被白恩培、秦光荣奉为座上宾,彼此互相勾结、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导致云南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商勾结,利益集团坐大,不法商人成为其中的主角和纽带,对政治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片中既有违纪当事人现身说法和忏悔录,又有纪律审查人员对案件的深入剖析和点评,节奏张弛有度,警示发人深省。

通过观看警示片,大家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撼和教育,纷纷表示要从警示片中汲取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法纪意识、廉政意识,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2020《政治掮客苏洪波》观后感3

  五一假期结束没几天,云南省纪委监委以一部警示教育片,揭开了搅动云南官场十余载的政治掮客苏洪波的“神秘面纱”。这个人曾经在云南呼风唤雨到什么地步呢?白恩培、秦光荣这前后两任省委书记都对他毕恭毕敬,再忙也要抽空陪他聊天散步。最不可思议的是,苏洪波俨然是当时云南的“地下组织部长”,换届的时候,秦光荣甚至找他推荐人选。这么个神通广大的人物,云南不少大小官员自然对他趋之若鹜。

苏洪波和那些“围猎”官员的商人似乎是不同的。他号称自己很少主动和秦光荣他们亲近,都是这些官员主动安排饭局、主动过来热络。这一切都归功于苏给自己精心打造的“人设”:手眼通天、“上头有人”。这对谋求政治资本的官员有着致命吸引力。苏洪波与白恩培戏剧性的相识场景则给故事抹上奇异的色彩:2003年在北京,他们各自参加饭局时“偶遇”,巧的是两边都有领导干部,于是干脆拼桌。天下究竟有没有这么神奇的缘分,我挺拿不准的。不过联想到白恩培也擅长自我包装,倒不难理解这样的“一见如故”。

白恩培和秦光荣究竟从苏洪波身上得到过什么好处?片子里没说。自言没有背景的苏洪波,靠什么让包括两任省委书记在内的一众干部深信他“来头不小”?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不得不说,苏洪波善于营造神秘的氛围。在云南官场,流传着他从省委书记的饭局上拍桌子走人的传说。牛气如此,犹如隐世高人突然浮出水面,人设一下子就立住了。在镜头前,他解释得云淡风轻,“性格如此”。敢情这是个祖师爷赏饭吃的演技派。

大家这些年没少看党风廉政警示片,对编剧都不敢想的情节也见怪不怪了,但看完苏洪波的故事,我还是不禁感叹自己想象力的局限。苏洪波在浑水里兴风作浪,难道仅仅凭演技吗?

他之所以能“走红”,还是因为揪住了某些官员“接天线”、搞政治攀附的“刚需”。

这两年,“接天线”以及“政治攀附”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小落马官员的通报当中。作为官场亚文化,这一风气由来已久。2014年,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撰文表态,对那些搭天线、跑门路的干部一律不能提拔,本来要用的也要缓用或不用。后来的事情,不用我多言语了。讽刺的是,赵本人实际上很吃这一套。刚上任省长不久,就麻利地为攀附他的陈国强“腾”出了省政府秘书长的位子。围绕“接天线”和“政治攀附”心理做文章的也不止苏洪波一人,还有比如把黄兴国骗得团团转、顺带撂倒天津五十多个厅局级干部的荆毅。说起来荆毅的段位比苏洪波低多了,他算不上掮客,更像个江湖术士。荆毅通过“测官运”或者谎称“去北京疏通关系”骗官员的钱,和苏摆布云南官场、换取工程项目相比,笨拙而“古典”。权力欲望得膨胀成啥样,才会妄图依靠所谓“高人”、走捷径获取仕途晋升呢?

那些热衷于“搭天线”的地方主官,自己往往也是被攀附的对象,于是一地的“圈子文化”不可避免。比较典型的是魏民洲主政时期的西安。傍着令计划、赵正永等人的魏民洲,自己在西安也拉帮结派,排挤对手和“不听话”的下属。攀附与倾轧交织,是一些溃烂的政治生态的基本面相。在这样的晦暗的氛围里,找“天线”、找靠山,毫不意外地成了那些有点野心、失了初心的干部的生存策略。噪音响起,电流穿过,群魔乱舞。

对云南这个地方不会陌生。在十八大以来的反腐版图里,云南的分量举足轻重。落马的“老虎”中,至少有八位和云南有着扯不断的关系。包括两任云南省委书记,前后四任昆明市委书记,以及前省委秘书长曹建方、前副省长沈培平。白恩培、秦光荣主政的十几年,云南官场有两个突出的关键词。一个是“卖官鬻爵”,原市委书记高劲松向白恩培买官,“在当地官场几乎人尽皆知”。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圈子”。你看,苏洪波这么个左右逢源的商人,都能在官场拉出个小团体,圈子文化该有多肆虐?

云南当地有些老干部起初对秦光荣的印象不坏。他有书卷气,不像白恩培那么强势,对地方发展也似乎有一番雄心壮志。可很快人们就发现,秦光荣和白恩培是“同路人”,在“治理官场比治理滇池还难”的云南,秦很快找到了舒适的“打开方式”。也难怪,当实名举报白恩培的退休老干部杨维骏找秦光荣了解情况时,秦的反应是“不便过问”。虽然白秦二人搭档时没少暗中较劲,但到了维护所谓“官场文化”的时候,“默契”不期而至。乌烟瘴气的环境里,本就欠发达的云南自然错失了不少机会。这哪里仅仅是人的问题呢?讳莫如深的东西太多,如意算盘和小九九太多,苏洪波之流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中如鱼得水,无需多做解释,就能维持住自己强悍的“人设”。

现代汉语里,“官场”一词多多少少自带贬义,包含虚伪、倾轧、逢迎、欺骗的意味。我期待有一天,可以不使用这个词语来讨论地方的政治环境。苏洪波的故事意在警示人们,晦暗的官场土壤里,可以长出何等怪诞的奇葩。

这也是包括云南在内的各地一直致力于肃清“流毒”、净化政治生态的意义所在。健康的土壤才造就得出良好的公共生活,才足以抵抗风浪。

 2020《政治掮客苏洪波》观后感4

  为了加强日常监督,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各监督检查室与对口联系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建立了常态化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工作机制。第四监督检查室对口监督多家央企,派驻各央企的纪检监察组必须每月上报工作动态,第四监督检查室也经常前往监督单位,通过实地调研、督导检查、参加民主生活会等工作,深入了解掌握监督单位政治生态状况,为监督工作提供扎实支撑。

正确对待来自组织、来自社会、来自群众的监督,习惯在“放大镜”和“聚光灯”下工作和生活,是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组织观念的检验,也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受监督的意识,主动接受监督,善用监督,把监督的压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集中精力干实事,一心为民做好事。

“放大镜”使党员干部行为以“放大观察见于细处”,从细节点滴处约束自己,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放大镜”式监督不是跟干部过不去,不是找碴,也不是“挑刺”,而是为了帮助党员干部减少失误、及时纠偏,凝聚合力干事创业。党员干部不应该害怕监督,而是要善用“放大镜”式监督,根据来自组织、社会、群众的反馈,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防微杜渐。

“聚光灯”光源强大,集中投射,照的远、看得清,全方位监督党员干部,让不良行为“见光死”。随着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领导干部随时会被置于聚光灯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组织和群众之“灯”所发出的监督之“光”,让腐败“见光死”,是对干部最好的保护。没有聚光灯的照射,便无法及时地发现身上的“病菌”,小毛病将恶化成不治之症,

党员干部要直面监督,主动适应“放大镜”的放大以及“聚光灯”的全方位“照射”,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成长为能真正担当起*的使命的领导干部。对于干部而言,在“放大镜”和“聚光灯”下工作和生活,接受监督和考验,只要自身没问题,就不用害怕。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干部更要严格自律,善用监督,督促自己在监督中成长,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牢记法律红线不可触,牢守法律底线不可越,集中精力干实事,一心为民做好事。只有经受住了密集监督的干部,才是过得硬的干部,才能赢得更多信任。

 2020《政治掮客苏洪波》观后感5

  一、坚定信念,保持清醒头脑

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的*的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党员领导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失去灵魂。涉及犯罪的犯罪分子们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金钱、官位、名利的诱惑下,放弃了对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等腐败现象。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只有自觉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时刻提醒自己,从点点滴滴处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自己的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坚决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的诱惑,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诱惑,立于不败之地。

二、正确对待名利,把住关键环节

近年来,很多被查处的腐败分子虽然职务各有高低、年龄差别较大、学历层次不等,走向犯罪道路的心路历程也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能正确看待个人名利得失,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党员干部要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和良好心态,正确对待名利,从司空见惯的小事和小节抓起,加强世界观改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思想教育,筑严思想防线

要加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从一个个鲜活的典型案件中不难看出,不注重自身学习,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私欲膨胀,背弃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宗旨,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方向,道德观念失衡,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政治上丧失信念、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踏上了不归路。他们的不义之财来自权钱交易,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通过警示教育,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开展警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地认识到贪污/腐败分子等严重违法违纪案件的教训是深刻的,影响是深远的,后果是严重的,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四、严于律己,带头遵纪守法

通过参观学习腐败案例,看到昔日热血方刚、踌躇满志的同志,如今却身陷囹圄,看到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和迟来的反省,深感震憾与惋惜。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非常重要,为此应常学习、不攀比、想大事、干好事,以平常的心态处理事情,不羡慕、不嫉妒别人的富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顺境时不飘然,逆境时也不至于太消沉。做事、做官、做人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党纪国法,要真正把党纪国法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党的纪律、各种法律、规定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在纪律面前没有特殊党员和特殊干部,作为共产党员更不能等同于一般群众,必须严格遵守,模范执行各项党纪国法,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群众,取信于组织。同时,要自觉地接受监督,而绝不能漠视甚至规避监督。

总之,要居安思危,牢记前车之鉴,时刻警醒自己,力戒骄满,充分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名勤政廉洁的党员。

大学生学习寄语精神展现青春担当心得

返校第一课最新观后感心得

大学生返校第一课大学生观后感心得5篇

学习护士节心得总结800字5篇

护士节致敬医护英雄心得体会总结1000字

安徽外国语学院怎么样 在全国排名多少好不好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怎么样 在全国排名多少好不好

安徽新华学院怎么样 在全国排名多少好不好

池州学院怎么样 在全国排名多少好不好

蚌埠学院怎么样 在全国排名多少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