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于成龙》有感精选【多篇】
近日,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落下帷幕。《于成龙》该部电视剧堪称近年来的良心剧作,可以比肩《琅琊榜》。作者看过该剧后,有着自己的几点想法,现写出来与各位共勉。
首先,时刻保持一颗平静沉稳的心去应对眼前复杂的情况是于成龙这一生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在于成龙已经45岁之际,受命于罗城知县。罗城地处广西偏远艰苦的烟瘴之地,在当时是匪患当道,民不聊生,前任知县被杀,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王法可言。就在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形之下,其硬生生的将罗城治理的风生水起,更是获得了康熙皇帝"卓异"的褒奖。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无法想象的。想象一下,一个整天吃着萝卜,啃着馒头,就着白菜的清贫知县,能够有如此气魄,如此作为,简直就是可以堪当重任。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固有思想影响下,于成龙不为所动,至终了也估计没有十万雪花银吧。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一下,成龙大人如果没有平静沉稳为百姓造福的心去干事,康熙帝也不会说他是"天下第一廉吏",也不可能在当下作为央视的开年大戏去热播,更不可能用来作为榜样去教化人。
其次,拥有良师益友也是于成龙能够不贪不腐、清廉为官的又一重要因素。
一个人不可能随随便便取得成功,这其中良师益友至关重要。这里要说的良师益友主要有三个:邢济堂、周瑞和以及柳晋阳。邢济堂作为其的启蒙恩师,教会了于成龙的为人处世做官之道,这是他日后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思想的奠基者。邢济堂的著名学生不止于成龙一个人,还有陈廷敬(清代著名的陈相,与索额图索相、纳兰明珠明相处在同一时代),章吉仁(官至布政使,二品大员)。周瑞和也是其先生,是和于成龙生死一块走过来的好友,这真可谓亦师亦友。剧中展示了周瑞和理性的一面,遇到事情总能够看的很透彻,在东山剿匪之际,未收回委札就开始庆祝畅饮之时,周先生率先看出了"这酒喝的过早了",后面的发展的的确确印证了这句话。但同时周先生也有着读书人小资的一面,一直将柳晋阳当成是刀笔小吏,将其当成是幕宾,这些对于两个整天互掐的人来说也是无可厚非的。再说说柳晋阳,作为于成龙的发小,能够这样一生跟着他的,不是知己必是死党,抑或是现在人们口中的"基友".我们姑且不论是知己是死党甚至是"基友",就单单是这种一直追随的精神,值得我们现在好多人去学习,逆境中雪中送炭、顺境中锦上添花,这份情甚于过命的交情。你的身边如果有着"柳晋阳式"的挚友,请务必要珍惜、珍惜。
第三,良好的家庭因素影响着于成龙的一生,清贫的生活铸就着他的辉煌官场路。
于母始终坚持认为"儿子会有大出息",不至于在来堡村呆上一辈子。在越发艰苦之际,于母依然鼓励着儿子干出成绩,不用管家里,尽忠就等于尽孝,尽忠乃是尽大孝,有国方有家,国安方能家太平。我很欣赏于母的大义及大忠大孝之说,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剧中同时有反面人物的衬托,在这不做赘述。再谈谈于妻,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邢氏对丈夫的外出为官没有抱怨,相反是觉得自己愧对了于家,高尚之极。于家也没有因为成龙在外做官,去托关系给子孙谋个一官半职,至清至察。
于成龙的成功在我看来是幸运的。他的这份幸运来自于他占有"天时"与"人和"之势,得到了贵人的支持和帮助。"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的出现,改变了"千里马"于成龙快将平凡终老的命运,给了"千里马"施展才能、驰骋千里的机会。于成龙大器晚成,在明君康熙皇帝的开明和提携之下,步步高升。于成龙以明朝副榜贡生在改朝换代的清朝做官,他生逢治世之初,康熙皇帝励精图治,在社会百废待兴的征程中,需要像于成龙如此之士出仕为官,因此提倡举贤任能,恩准前朝副榜贡生皆可"挚签"后选缺任官。于是于成龙和章吉仁决定以副榜贡生身份赴京选缺。可以说时势造英雄,历史给予了于成龙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在当时的从政环境里,遇到一个领导的开明和提携是任何有志之士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领导可以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奠定你一生的成功。除了康熙的青睐和欣赏,还有康亲王核准平冤案的理解和认可,同乡陈敬廷的推荐,金光祖的重视、张朝珍的保举等等,使于成龙总能在颠沛中化险为夷,最后畅通无阻,甚至三获"卓异".
有才华的人往往能力超凡,正直刚毅,气节高雅,不随波逐流,不趋附权贵,不看人的脸色吃饭。这是一种风骨,然而这种傲骨很容易被别人看作傲气、清高、恃才放旷,给个人的发展设下了障碍,受人排斥。而于成龙却如此幸运,保持自我,顺境提携,逆境被保护,直到离世风骨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