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四个扎扎实实心得体会

新高考网

摘要:*在青

2024年认真学习四个扎扎实实心得体会

海视察时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是新时期对我省改革发展事业提出的新要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个扎扎实实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四个扎扎实实心得体会】

清晨,弥漫在山间的薄雾如同一层神秘的面纱缓缓褪去,徐徐的秋风轻柔地吹拂着北山的每一寸肌肤,树叶上那一滴滴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欢快地眨着眼睛。远远望去,一片林海竟如湖面般波光粼粼。

和过去十年间的每一天一样,9月29日早上不到8时,包玉海便骑上摩托车朝着自己负责的那片林场赶去。秋意渐浓,老包身上那件印着“北山林场天保员”字样的工作服显得有些单薄。“一会儿就到了,上山走走就热了!”

果不其然,不到5分钟,包玉海便把车停在了一处山坡下。陪他一同上山的,除了那本被写的满满当当的巡山日志之外,还有他的午饭——几个馒头、一包榨菜、一壶水。

“我当护林员有10年了,可到桥头天保站才3年多,每天我都顺着这条路上山巡护。”说话间,老包已沿着这条蜿蜒的山路大步向前,没一会儿,便走出好远一段距离。“他们都说护林员辛苦,但我不觉得。这上山、下山每天都得走6、7个小时,城里人想锻炼都没我这么好的条件!”说着老包便笑了起来。

说起巡山,包玉海说他和同事平时最注意的就是防火和防盗。每年除夕和清明,当附近村民出来扫墓时,他们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

“一大早就提着水桶守在墓地边上,万一引起火灾,能够及时处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自从当上了护林员,包玉海每年和家人团圆的次数屈指可数,更别提清明节去给已故的父亲上个坟。说起这事儿,刚刚还健步如飞的老包停下了脚步,脸上有些愧疚。

付出就有回报。居住在他负责的那片区域内的67户村民上山扫墓,都学他拎着一桶水。按照村民陈生荣的话说,年年都签安全责任书,月月都来宣传安全知识,平时一见面还要叮嘱一番,保护森林的意识早就种在了大家的心里。

和包玉海这个“老经验”不一样,今年49岁的马才郎吉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巴扎藏族乡柏木峡村的贫困户。经过筛选,今年年初,她和其他的152人一起成了林场的生态扶贫护林员,一年干下来,能领到12000元的工资。提到自己的这份新工作,马才郎吉显得特别高兴,她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这份工作是政府对她们一家人

2024年认真学习四个扎扎实实心得体会

的照顾,她一定好好干下去。

“除了这153人之外,我们还把100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民纳入到生态扶贫护林员范围内,经过培训后,下个月就能正式上岗。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态扶贫工作就覆盖了林场范围内480户贫困户的52%。”说话的人叫刘凯,是互助县北山林场天然林资源保护办公室主任。

在刘凯看来,说起林区的保护,就不得不提他们使用的三防智能管护系统。

“12个高清摄像头覆盖了林区内人员分布集中,容易发生盗伐、火灾的所有区域,此外还有一个无人机进行日常巡护,再加上几百个护林员,现在林区的保护工作真正实现了人防加智防。”刘主任指着监控室大屏幕上的监控画面笑着说:“我们这里已经连续19年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和大的偷砍滥伐及盗猎野生动物案件。”

采访结束时,包玉海告诉记者,他过几年就要退休了,可一想到要离开这片林场,就舍不得,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天不转一圈,心里就不踏实。也许,从这个平凡的护林员身上,我们找到了北山林场取得今天这种成绩的原因……

【篇2:四个扎扎实实心得体会】

谁说“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谁说柴达木盆地仅仅只是矿藏的宝地?穿越沧海桑田的瀚海戈壁虽然没有内地拥挤的人群和繁华的街市,却并不缺乏灿烂夺目的人文之脉和播撒下的“绿色印记”。

沿着古丝绸南路西行,翻过橡皮山,一个绿荫蔽野的柴达木呈现在眼前。沿途望去,一株株骆驼草遍地丛生,虽然不显眼,却是那样地强劲、葱绿;一棵棵舒展着枝叶的白刺,犹如戈壁之莲;披着一缕缕青丝的沙柳,向人们展示它婀娜的风姿……

清晨,驱车前往距离德令哈市80多公里的国家重点公益林泉水梁管护站。一路颠簸,管护站的房子在戈壁中尤其显眼。

走进管护站,不大的小院里整齐地放着4辆摩托车,车收拾的非常干净,能看出车的主人们都是“干练”之人。

管护站一共有三间小房,一间卧室,一间厨房加仓库,还有一间客厅。客厅里的陈设十分简单,一个火炉已经不烧了,两张靠在一起的桌子和四把椅子,还有一个书柜和一个报刊夹,“看书就是我们的业余生活了”,蒙古族小伙吉日

2024年认真学习四个扎扎实实心得体会

格勒说。

泉水梁,因此地有几口出水的泉眼而得名,离管护站最近的泉水有5公里左右,林站治安员们每天都会轮流去打水。“在这瀚海戈壁,真可以说是上天赐予这片土地上的汨汨清泉。”管护站治安员张世贵说。

开始一天的工作,吉日格勒要开始去梭梭林保护区里巡逻了。“这巡逻一圈大概要走个200多公里路程。”管护站吉日格勒说。

离管护站越来越远,大大小小的“沙包”越来越多,梭梭、柽柳、沙拐枣,麻黄、白刺、枸杞等野生植物生长在这里,牢牢地将沙土抓住,不让它“跑掉”。

德令哈市林业局信息员靳占才介绍,这些生长在保护区的野生植物大多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特殊荒漠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自然保护及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守护好这片净土,就是我们的责任”吉日格勒说。

如果说泉水梁管护站是海西守护生态的一个缩影,那么造绿就是海西州久久为功的一项任务了

进入州府德令哈市的315国道两旁,花枝鲜媚、树木繁翳,一棵棵新栽的青杨、旱柳、花灌木、柽柳等枝头透满了绿色,一个春意盎然的绿色长廊映入眼帘。

53岁的许永辉已经在海西种树超过了20年,他给记者粗略的算了一下,这20年来一共种活了近万棵树,许永辉介绍说,戈壁滩风大、土壤条件差,植树难度大,在戈壁滩上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娃还难,打井、开地、引水、栽树,他们这些林业工人每天早出晚归,但是看到大片的荒漠变树林,心里很高兴。

许永辉说;“以前德令哈地区风沙大,能阻止这些风沙的办法也就只能是植树了,只要植出更多的树,德令哈的气候就变好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就越来越好了。”

俯首是春、仰首是秋。像许永辉一样的林业工人通过年复一年地在戈壁滩上栽树,一些适合在柴达木生存的树种——新疆杨、沙柳、沙枣树茁壮成长,虽然它们不是很美,但它们就是适合在干旱的盆地里发芽、成活、播撒出片片绿色。而新的滴灌技术的成功实施,也使这些苗木的成活率创下了新高。

护绿与植绿相呼应,一条林业产业富民的生态文明之路也向前延伸。延伸出的红、黑枸杞成为“哼哈二将”,既添绿色,又保生态,还能为农牧民赚钱

“枸杞增绿治沙又治穷,林下经济又延伸出了一系列致富新渠道”,海西州林业局副局长井建青说。

据介绍,今年以来,海西州坚持“两手抓,两不误”原则,创新工作方法,狠抓工作落实,林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落实各类生态工程项目40余个,落实投资5亿元以上,涉及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林业产业、封禁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抚育、城镇绿化、防沙治沙、林业科技、祁连山生态保护等10个领域。到去年底,已完成造林82平方千米,封山育林

2024年认真学习四个扎扎实实心得体会

131平方千米,落实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近13000平方千米,全州已种植枸杞达286平方千米。

如今,柴达木绿色印记的热力足以令荒野和贫瘠熔化,漫步在柴达木盆地的各个城镇,街道两旁烟柳弄影、碧桃灼灼,一棵棵新栽的树木枝头绿叶舒展,顽强地在戈壁荒滩上“靓”出了绿色的身影。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引领群众生产生活潜移默化地显现出新思维、新变化、新路径。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