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二)

新高考网

二、扎实做好工作

今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行动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们必须以新状态适应新常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加快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市委四届七次、八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坚持绿色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做好迎接高铁到来各项工作,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创新驱动、做强产业支撑、加强民生保障,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南平。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公共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均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外贸出口增长8%,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均增长3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5%,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投资拉动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加快实施重点项目。认真落实行动计划确定的722项总投资7166亿元的重大项目,全年实施重点项目350个,总投资2645亿元,其中在建项目269个,年度计划投资408亿元。用好用足中央、省上扶持南平发展的政策,继续策划生成一批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形成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格局。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成京福高铁南平段,加快建设南三龙铁路、衢宁铁路,扎实推进浦建龙梅铁路前期工作。加大武夷山机场航线航班培育力度,积极推进武夷山新机场前期工作。建成京台高速公路南平段和邵光、延顺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175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加快建设南平联络线和顺邵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武夷新区绕城高速、厦沙高速南平连接线前期工作。加快国省道干线和农村公路改造升级,建成武夷新区、南平安济等5个客货运及公交场站。加快中海油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南平段、华电邵武火电厂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4G移动基础网络和光网城市建设。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开通审批绿色通道,推行项目交叉并联审批,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争取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多的支持,扩大信贷规模。推广PPP等建设运营模式,创新方法筹措建设资金。坚持和谐征迁,积极争取用林用地指标,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要。

(二)积极迎接高铁到来,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做好迎高铁到来各项准备。全力实施迎接高铁时代到来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与高铁配套衔接的交通、旅游、城建、物流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与高铁同步建成投入使用。抢抓高铁通车机遇,把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围绕“进得来、行得畅、容得下、留得住、玩得好、能消费”的工作要求,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加快现有服务业企业提档升级,培育一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推动第三产业实现有速度、有质量的发展。

构建大武夷旅游格局。进一步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创新宣传营销模式,持续开展“一元门票游大武夷”活动,加强市内旅游联盟和跨区域跨行业合作,完善旅游运作机制,打响大武夷旅游品牌。精心打造以武夷山为龙头,有机串联各县(市、区)特色景区景点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和旅游线路,统一策划营销运营。加快推进武夷山五夫、下梅、邵武和平古镇、建阳考亭、延平溪源庵、政和佛子山等旅游项目建设,建成4条旅游景区公路,启动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力争全年新增8个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个以上旅游休闲集镇和特色村。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推进景区、旅行社、旅游住宿等要素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市本级三大产业组团综合性物流园区建设,各县(市、区)规划建设一个物流产业园,加快城市商贸综合体和专业街区建设。支持群众刚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推进武夷山紫阳古城、延平新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鼓励个人电商创业,扶持一批电商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吸引企业集团总部、交易平台、金融保险等机构进驻南平,加快发展会展经济、医疗保健、养老养生、体育健身以及信息、咨询、中介及其他服务业。

(三)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提升招商引资实效。整合招商资源,推动综合招商与小分队招商、产业链招商与专业园区招商相结合,实施“回归工程”,加强与省属国企对接,积极开展对台招商。主动参与“6?18”、“9?8”等重大展会,重点办好“5?13”投洽会和“11?16”茶博会,力争全年招商合同项目总投资达3000亿元。落实招商优惠政策,全力抓好项目落地,对引进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确保当年引进项目开工率70%以上。

做大做优特色产业。推进食品加工、旅游养生、机电制造、竹加工、生物医药等千亿五百亿产业行动计划,围绕“5+3”产业,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区)的主攻方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市本级三大产业组团和各县(市、区)专业园区建设,完善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闽北特色的要求,建立产品标准化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商标品牌保护体系,打造武夷食品、武夷旅游、武夷茗茶、武夷竹业等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实施龙头促进计划。落实工业稳增长、扶持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帮扶企业解困等政策,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和战略重组等方式快速扩张,支持中小企业在新三板上市。扶持圣农集团、太阳电缆、南孚、欧浦登光学、福矛酒业等一批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80个总投资221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5家、5亿元以上企业5家。突出品牌带动,新注册商标500件以上,新申报福建名牌产品15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30个。

(四)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抓好粮食产能区和高产示范片建设,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强农业“五新”技术推广,实施种业创新工程,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示范企业发展。引入工业化、信息化手段,加快建设设施农业基地,推动畜禽养殖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百合花、丹桂、薏米、桔柚、锥栗等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发展笋竹、茶叶、烟叶、油茶、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和果庄、茶庄、渔庄、山庄等休闲农业,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发展。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示范农田7万亩。开工建设浦城王家洲、松溪虎洋、政和昌岐洋水库,加快光泽茶富水库前期工作,完成2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农村路网建设改造350公里、危桥改造33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放活土地经营权,健全县乡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林权流转抵押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100家,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盘活乡村集体资产资源,培育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新增一批村财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建制村。

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和对口结对帮扶机制,推进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坚持“输血”、“造血”并重,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和库区发展。整合部门扶贫开发资金,抓好产业扶贫、扶贫到户、整村推进、异地搬迁扶贫、基础设施攻坚、公共服务提升等“六大工程”,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全年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

(五)加快建设武夷新区,打造国际旅游养生度假城市

优化城市组团布局。围绕建设“世界遗产地、绿色生态城”目标,完成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统筹规划“一城六片”,加快推进童游、将口、兴田三大组团建设,科学布局南林核心区,建设低楼层、低密度、厚重感强的建筑,做到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争创全国绿色建筑示范城区和国家园林城市。按照建阳、武夷山与武夷新区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统筹谋划城乡规划管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筑风格风貌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金融保险、就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

加快公建设施建设。全线开工快速通道和轨道交通、崇阳溪旅游景观慢道工程,完善核心区城市骨干路网。建成新区四所学校、赤岸统建房、山体公园一期等项目,加快市民广场、新岭统建房建设,开工建设森林生态博物院、云谷小区、文化中心、博物馆、森林公园、医院等项目,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有序引导人口、城市功能配套及发展要素向核心区集中集聚。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食品加工、旅游养生、生物医药等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现代物流、会议会展、体育赛事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武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整合市本级三大产业园区、武夷山市园区建设的资源,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六)持续共建美丽南平,构建宜居宜业城乡环境

加快延平新城建设。围绕打造“山水宜居之城、活力创业之城”目标,加快新城城市功能区和产业启动区建设,完成高铁站前片区综合配套、南平新大桥北幅桥、滨江北路,开工建设朱熹路五期、从彦路、疏港路、莲花山道路、西芹大桥等路桥,加快城区4个体育公园和延平书院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实现新老城区联动发展。加快电缆城和白炭黑林产化工循环经济园建设,持续推进“退城进园”,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做精做美县域城市。围绕“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要求,加快邵武、光泽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推进省级、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仙阳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设,就近就地转移农业人口。开展城乡总体规划修编,推进“多规合一”,优化空间布局,同步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持续实施“六个一”工程,各县(市、区)建设或改造提升一条民俗文化街、一个主题文化公园、一个城市商贸综合体、一个4A级旅游景区、一个完整社区、一个专业产业园。继续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点线面”攻坚计划和“五千工程”,提升城区“三边三节点”规划和景观整治水平,加强城市管理,推动社区共建共享。

丰富美丽乡村内涵。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打造百个美丽乡村试点,推进高速、高铁、国道两侧千里生态绿廊建设,持续抓好万人保洁工作和“两违”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和古村落、古建筑分级保护力度,对文化底蕴深厚、田园风光秀丽等特色鲜明的村庄,按照A级景区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