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甘肃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新高考网

往马牙雪山深处行进,一路房舍稀疏。车至公路尽头,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内最偏远、海拔最高的抓喜秀龙乡代乾教学点,出现在天地交接之处。

走访其间,这个偏远的牧区教学点展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全貌??不仅校舍幡然一新,各类现代化教学设备也一应俱全。这里为3个教学班12名学生配齐了两名藏语老师、1名英语老师和1名汉语老师。

“在高海拔的教学点,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条件,那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藏语老师张拉毛东智告诉记者。

这是近年来甘肃省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因为举大力优先发展教育,“十二五”以来,甘肃的教育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并在推进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教育支出破400亿元”,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表示,连续4年,教育在这个“穷省”的公共财政支出中居首。

一、摸准脉搏,解民生之最忧

在这片辽阔的牧区当了28年老师的张拉毛东智,见证了代乾教学点的蜕变??在他1988年从天祝县民族师范学校毕业来到这里的前一年,这个教学点才有固定的校址,开始接纳寄宿学生,此前,它是一所半日制的马背小学。抓喜秀龙草原上的牧民过着半游牧生活,很久以来,当地孩子学习知识的方式是坐在家门口,等待老师骑马背着黑板到来。

张拉毛东智记得1993年学校才开始通电,但此后的教学条件依旧艰苦。天转寒时,师生们就要捡拾牛粪烧火炉取暖,“这种方式不干净又存在巨大安全隐患,老师要早起烧燃炉子,晚上还要经常巡夜预防火灾”。学生睡的是大通铺,吃的食物由教师每周末骑马去县城购买囤积,一趟往返就要耗去两天。为了让孩子们吃得好,前几年,老师还要在课余亲自洗菜做饭。

“真正的条件改善是在天祝县落实‘全面改薄’,实行‘温暖工程’以后。”张拉毛东智指着计算机教室说,两名二年级藏族学生正在学习用电脑绘画,汉族老师王万环在旁辅导。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启动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旨在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遵循保基本、兜住底、促公平的原则,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50亿元,5年时间投入1750亿元聚焦贫困地区。三部委随后联合出台文件,制定实施方案,并提出20项底线要求。

“在教育部20条红线的基础上,甘肃又增加了5条。”王嘉毅认为,对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既能缓解城市学校“大班额”现象,又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全面改薄”以来,天祝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62所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实施“温暖工程”??新改扩建中小学教学及辅助用房、生活用房,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安装小型锅炉代替煤炉等。

代乾教学点的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全面改薄”项目的“温度”。新安装的热水锅炉供暖系统24小时恒温,孩子们不用再捡拾牛粪了,“老师们不再担心火炉着火,有的家长周末不再把孩子接回家,而是来这里陪孩子住,因为这里比他们家还温暖”。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等数字教学设备,宿舍里一生有一床,食堂里的冰箱、消毒碗柜等设备齐全。

孩子们一天的餐费标准是11.5元,分别由营养餐计划和民族学生补助覆盖,实现食宿免费。“‘全面改薄’后,县里给教学点安排了专人厨师,这里也通了直达县城的公共汽车,缺什么,打一通电话县里就能让汽车捎来。”张拉毛东智说,现在学生们的伙食种类丰富,营养均衡,“他们真的住得暖、吃得好了”。

“全面改薄”方案提出,各地政府需针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缺口,保基本,补短板。

藏区孩子学习的短板是什么?张拉毛东智教藏语文课,他告诉记者,孩子们的藏语基础不一,有的能说却不会写,有的长于写却不善说。为此,当地教育局特地为教学点配置了智能语音教具。打开“点读机”,孩子们可以练习发音,也能形象识字,学习兴趣和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二年级学生闫尕藏才旦很喜欢这些电子教学设备,“像做游戏一样,学起来很好玩儿”。

牧民李成龙告诉记者,他的女儿在这里上学时,操场上还尽是黄土和泥房,每学期要交百余元餐费。不过两年,小儿子已经可以享受和城市学生相当的教学条件,“他变懂事了,很喜欢上学,有的时候回家还会教我们念英语,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自来,甘肃投入103.17亿元资金用于“全面改薄”项目,其中,中央支持资金为44.37亿元,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学校D级危房,惠及全省6493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160万名在校生。

“相对来说,过去甘肃基础教育总体上办学条件较差,‘全面改薄’对我们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王嘉毅表示,到2018年完成“全面改薄”项目,甘肃省计划总投入200亿元,“我们决不能落下一个孩子”。

二、“疏通经脉”,优质教育资源成“活水”

原河口中心校校长石明文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中学校长。若在以前,没有行政级别的小学校长要想在科级建制的初中当“一把手”,几乎鲜有可能。但是兰州市西固区试行的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改革,给了这位有能力的治校者更大的舞台。

从今年开始,西固区中小学校长均实行聘任制、竞聘制、交流制、任期制、津贴制。新聘任的中小学校长一律不设行政级别,25名原区管校校长只保留了职级层次,他们的工资待遇、人事任免、考核评价,全部由区教育局统一管理。

河口中心校素以办学质量优质闻名,和它对口的兰州二十三中却是一所薄弱校,此前全校只有几十名学生,不少河口中小学的毕业生宁愿舍远就学,也不愿升入二十三中。为了提升二十三中的质量,西固区教育局将两所学校合并,由石明文担任这所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并由原河口中心校领导班子治理新校。

在新任班子治下,兰州二十三中的校风逐渐改善,教学水平也有了快速提高,石明文将初中、小学教师重新布局,优秀小学教师也可到初中代课。今年,片区内的小学毕业生全部到该校初一报到。

兰州西固区还在校长队伍中放入了一条“鲇鱼”??“我们还引入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教师、校长采取停止培训、竞聘上岗的方式管理”,区委书记张国一表示,竞争机制才能防止学校变成一潭死水,从而激励校长专心办学,破解全区义务教育不均衡的难题。西固区规定,校长每届聘用期为3年,在同一学校连续受聘满2届的原则上要交流,满3届的必须交流,以使优质校长资源辐射全区学校。

打破固有河道,才有可能疏堵治淤,让死水变成活水。除了给校长摘掉“官帽子”,西固区还实行了教师“区管校用”制度,将全区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以前的编制对教师就像个套子,如果不打破,很多改革就不能推动。”西固区教育局副局长褚占辉说,改革后,区教育局可以灵活调配全区各学科教师,区编办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的动态管理,以真正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同时,西固区配套建立教师农村任教经历制度,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任教,规定凡晋升中级或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有在农村学校任教3年的经历。

这是近年来甘肃省教育生态的一个缩影。在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失衡、总量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下,如何盘活资源,让现有的教育资源成为“活水”,惠泽更广?甘肃省多地通过创新机制寻找着答案。

在天水市,音体美教师“走教”的方式正在探索,通过“学生不动教师动”的方式,着力破解教师编制紧缺、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

静宁县实施学前教育片区管理制度,城区5所幼儿园各帮扶6所新改扩建的农村园,每学期开展不少于两周的帮扶帮教活动,“联片互动、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协作提高”,以推进城乡幼儿园、公民办幼儿园一体化发展。

三、找准“痛点”,为乡村教师解忧

“关于乡村教师生活补贴的讨论经常上省政府的常务会,给农村教师建周转房的项目明年也将纳入省里的为民办实事工程。”王嘉毅介绍。在甘肃,师资是教育发展的“痛点”。为了留住乡村教师,甘肃采取多方举措,探索如何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下得去”。

临夏县漫路乡漫路中心小学教师杨春萍算了一笔账,每个月她的基本工资、工作补贴加上219元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收入将近3800元,比临夏市教师的工资高出约四五百元。

甘肃教育厅曾在全省开展大调研,通过走访乡村学校、访谈一线乡村教师,总结了乡村教师工资水平不高、职称晋升难、外出培训机会少、住宿无保障等“痛点”。此后,《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出台,为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了一份大礼,他们开始享受在补充招录、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提职等方面的倾斜性优惠政策。

截至底,甘肃已为10万余名教师发放了生活补助金共计1.2亿元。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享受乡镇单位200至600元工作补贴基础上,另有每月不低于300元的生活补助。这项优惠政策除覆盖在编在岗的教职工,也辐射支教教师、“特岗教师”和“三支一扶”招考教师。

杨春萍告诉记者,临夏县按不同乡镇类别,给乡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159元、189元、219元、249元四类补助,经费由县财政列支。乡村学校的班主任津贴也由8至12元涨至100元。

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福利的还有临夏县大滩涧小学副校长李文云,去年他刚评上了高级职称,因为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政策,他的评审比同等资历的市区学校的同行缩短了2至3年,“优惠政策落地才能让乡村教师从心里感觉每个人都得到尊重和公平,从而弥补他们的心理落差”。

“全家团聚时,那份幸福无以言表……”在给当地教育局的感谢信上,兰州市西固区第二十八中学教师王汉杰这样写道。去年西固区教育系统为解决教师的实际生活困难,调入十几位两地分居的教职工家属,王汉杰的妻子也调入当地的学校,“十几年来‘家不像家’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为了解决教师“家不安、居不定”之困,甘肃多地设法给教师们“安家”。临夏县财政拨付工资,在县城新区解决50平方米、70%产权的教师周转房一套,并给160套周转房每套补助4万元。

“这几年学校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春萍认为,比起各项政策优惠,真正让自己定心想留在这里的原因是,近几年学校在教学条件上的改善。

她在漫路中心小学待了8年,见证着这所学校由一块泥土地上的旧危房群变成现在齐整坚固的崭新校舍。在豁亮的教室里,她随时可以打开“班班通”电子白板,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给孩子们上课。“我们的教学条件和市区相当,工资还比他们高,没有必要到市区去”。


县发改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县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中药材扶贫产业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个人包扶户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关于望谟县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银行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精准扶贫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