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农村建设政策规定,重庆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重庆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有连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直辖市。全市幅员面积8124万km2,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4个。全市总人口323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00万人,占总人口的73%;少数民族175万人;三峡移民动态搬迁人口103万人。重庆属东亚内陆季风区,地貌结构复杂,地势起伏大,地形多样,山区和深丘占全市幅员面积的70%;常用耕地138147万hm2,人均耕地0.057hm2。
一、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的现状与成效
*做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开创了重庆农业发展态势好、农村面貌变化大、农民得到实惠多的可喜局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为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近年来,重庆农业虽连年遭遇自然灾害,但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达到1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是直辖前的2.9倍;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800亿元,比上年增长8.6%,是直辖前的1.8倍;实现农业总价值46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净增635元,是直辖前的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比上年增长22.11%,是直辖前的2.4倍,创下直辖以来历史新高。粮食产量大幅增长,达到1148万t,比上年增长26.4%;肉类总产量178.4万t、禽蛋总产量39.2万t、奶类总产量8.6万t、蔬菜总产量890.5万t、水果总产量154.6万t、水产品总产量25.1万t,分别比2003年增长23.9%、35.6%、53.6%、13.9%、89.2%、25.3%。
(二)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近几年,重庆先后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全市农林牧渔业结构由2003年的63.9:2.7:30.9:2.5调整为2007年的53.6:4.8:38.1:3.5。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结构比重由2003年的80.6:19.4调整为2007年的72.9:27.1。农业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内部要素资源的配置,农村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目前,农村从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由2003年的75.9:16调整为2007年的59:15:26。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生猪、蔬菜、柑橘等支柱产业和竹木、蚕桑、中药材、草食牲畜、花卉等特色产业,大大提升了全市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水平,农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6617万hm2;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0%,粮油产品优质率达到50.8%,分别比2003年提高12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
(三)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强化
重庆坚持把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设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先后解决了一大批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安全、道路交通、生态能源等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急难问题。几年来,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6918万hm2,节水灌溉面积1014万hm2,分别比2003年增加10%和20%;渠道水利用系数由0.38提高到0.49,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8提高到0.42。解决了289.3万人饮水困难和122.7万人饮水安全,400多万农村居民彻底告别了“水荒”。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10万km,所有乡镇和85.7%的行政村实现通公路。建成农村户用沼气82万口,农村沼气适宜农户普及率达29%。大足县古龙乡建成了市级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示范乡,村村通水泥路,家家通硬化人行便道,户户用上自来水。
(四)农村社会事业逐步改善
开展新农村建设几年来,重庆农村社会事业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提前实现教育“两基”目标,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新建改建农村寄宿制小学近600所,新增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200多所,为388万学生免除了学杂费,40多万农村家庭困难女童实现了零缴费入学。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万村书库”工程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继续推进。配套建成村文化室2000多个,10323个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贫困农民70.19万人,解决了11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参加农民合作医疗的农民1807.17万人,参加率达76.88%,45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建改建农村五保家园800多个,4930名散居五保老人相继入住。
(五)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新农村建设激发了农村居民改善生活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促进了农村面貌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以及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和污染治理示范,重点实施了“乡村清洁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8.27万hm2,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82万座。2007年,全市新建改造农房13.4万处,新修废物处理场所3129处,在30个区县实施了“一池三改”项目。7个区县被纳入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点。直辖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159万hm2,义务植树6.5亿株,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比直辖前增加了12个百分点。2000年在全市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试点以来,累计完成工程任务105万hm2,极大改善了全市的生态环境。各区县也纷纷加快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系列活动,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和农村绿化美化,农村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等“脏乱差”现象有了较大改观,建设了一大批绿色小康村。武隆县通过开展“十星级农户”和“十星级党员户”的评比活动,农户改坝、改厨、改厕率达到100%。
(六)农村综合改革进展顺利
重庆直辖十年来,实行市对区县直管体制,没有中间层,充分地发挥了土地、旅游、能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综合优势,促进了各类要素的有效配置。先后出台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试行)》,积极发展各类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各区县纷纷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市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到目前为止,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约21.6万hm2,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16%。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作为全国8个全面实施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省市之一,2005年,市里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切实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的意见》,目前,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全市农村学校已基本上收,做到了县级管理。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日趋完善,2007年,全市进一步提高了乡镇最低保障标准,财政供养人口人均财力最低保障标准提高到214元。目前,2003年以前的“普九”义务教育负债基本化解完毕,得到了国务院、国务院综改办和财政部的肯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积极落实各项减负政策和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减轻农民负担。积极按照“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的要求,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七)农村扶贫救助成效显著
随着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重庆市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降。2007年,全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97年的366万人,下降到50.4万人。绝对贫困的发生率由14.95%下降到2.1%。与此同时,贫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对该市1500户特困村农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重庆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9元,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的差距逐步缩小。此外,特困村农民从惠农补贴政策得到较多的实惠,家庭非经营收入较快增长,洗衣机、热水器、微波炉等适用的生活设备也逐渐进入家庭。完善农村地区调解网络,开展了“万名干部大下访”活动,全年化解重大矛盾纠纷1025起,依法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闂備浇顕х换鎺楀磻閻愯娲冀椤愶綆娼熼梺纭呮彧缁犳垹绮堥崒鐐寸厪濠电偟鍋撳▍鍛存煕閺冩挻瀚�
闂傚倷娴囬妴鈧柛瀣崌閺岀喖顢涘⿰鍐炬毉閻庤娲樻繛濠囧蓟濞戞粎鐤€閻庯綆浜滈~鍥⒑缁嬪灝鍤遍柟鍑ゆ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