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什么民风民俗,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新高考网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

端午也叫端五,这是咱国家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是相同的,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像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您看这事而闹得,还挺热闹,不过端午节的别称之多,也说明了端午节民俗起源的繁杂。

说到端午节的来源,当前至少有四、五种说法,比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纵观说法多,但影响最广的起源之说,应该还是纪念屈原之说,那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事情是这样的,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受楚王器重,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屈原因此受到了楚怀王的疏远。失去楚王的宠爱了,屈原心里不痛快啊,于是他怀着忧郁和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的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打楚国,并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阴谋,冒死进谏,楚怀王不但不听,反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便被囚禁,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郢都沦陷。流放中的屈原,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秦国攻破的消息后,万念俱灰,投汩罗江而死。

老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便纷纷来到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也倒入江中,百姓心善啊,就是想通过投吃的和酒,使蛟龙水兽别伤害屈原大夫的尸体。自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一般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是为了扶正压邪。

端午的民俗习惯

吃粽子

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挂艾草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佩香囊

佩香囊带五彩绳的习俗! 端午节人们佩香囊和戴五彩绳,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五彩绳则是用各种色彩的绳子编成手链!

酒店端午节活动策划方案

医院端午节活动方案

机关端午节活动方策划

工会端午节活动方案

单位端午节活动方案

商场端午节活动方案

社区端午节活动方案总结范文

幼儿园大班端午节活动方案精选

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方案精选

教师端午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