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廊坊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新高考网

廊坊坐落京津之间,有着都市和乡村相融合的民间习俗。这些习俗是民族文化的沉淀,是千百年来和自然社会斗争的结晶,包涵着人们对文化构造的态度,反映廊坊人的精神风貌,思想历程。

廊坊古邑,民直风淳,向有清誉。曾在廊坊辖区的《东安县志》可查:顺天多文雅人,多技艺沉鸷,多村力、重许诺,多豪杰,人性宽舒,劲勇而沉静,风俗朴茂,燕冀俗尚悲歌慷慨,自古则然。东安古名邑,风气浑纯而民俗质直,治得其道则妥顺,治非其道貌岸然亦忍,慑伏而敢肆。非如它邑之民,宽则驯,急则扰,暴悍未易,绥柔也。人性质而好,刚直而不校,士习儒业,家勤稼穑,崇德尚义,顾耻修身,以忠孝励其俗,以诗礼传其家,诗礼传家,君子之所长,冯籍傲物,斯民之所短,民情淳厚,深以朋友汗为耻,婚丧颇知周助,遂末少而务本多,渐重读书之教,若节俭之风,或不及划焉。

廊坊各民族的习俗在历史的演变中,有些发展扩大了,有的被简化甚至衰落,已成为文化的历史证明,一些新的习俗风尚渐次形成,流布民间,日蚀月食的鸣锣敲盆驱逐天狗之风早已匿迹,下冰雹往院子里扔菜刀之举也告消声音,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自由恋爱强烈冲击!所占历史舞台日益消减,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给甜蜜的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计划生育,优生少育由国策渐积成俗强烈冲击着。多子多福“的旧式首先观念的楼台,令其摇摇欲坠。求雨祈子的龙王庙娘娘庙已成为历史烟尘,火葬取代土葬,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新的节日化入习俗,当然,一些传统习俗生命力依然旺盛,并且不断注入新机,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看灯,清明祭扫墓地,中秋节腊八粥,岁末大扫除等。习俗的兴衰是民族文化衍进的一面镜子,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审美理想的寄托,是人类精神支柱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反馈,是他们的哲学观念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的具体表现,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节令习俗

正月为一年之始。正月初一“接财神”。清晨出动,燃放鞭炮,全村人争放第一挂鞭,早者在四五点钏就放了。迎完财神,就开始拜年。拜年尤以新媳为最,由婆婆或长嫂领队,挨门拜,既拜了年,又为新媳妇作了引见,以便将来邻里的和睦相处,互相照应,辈分较高的,一般在家里受拜,男子也有头天晚上拜除夕的。拜年之风行至现在,已经更换了许多内容,一般只是族里朋友互拜。亲朋之间,一日拜不完,要拜好几日。

正月不剃头理发,传说“正月剃头死舅舅”。

正月里要接新姑爷住岳父家,名为“住新正”未婚男子在初二要把未婚妻接到家里,待为上宾,体贴倍至。出阁女子要在正月里回娘家省亲。

正月不娶媳妇,腊月里不订婚,名为“正不娶,腊不订”

初三初四妇女为作针工,初三作针工者“伤夫守寡”,初四做针工者“断子绝户”,实为给辛劳了一年的妇女放假,亦取家口兴旺之吉。

初五俗称“破五”,“破”指烂事、乱事、财源不旺、庄稼欠收等不顺心事。这天要吃饺子,把这些不顺心事全都“包”起来今年不要再出现,故而饺子要捏得紧而又紧,严而又严格,免得煮破。

初七初八,不许作针工,传说“七七八八,老鸦拔苗”,作针工的动作象拔苗,老鸦学了就会地里实施,这日子吃饺子或菜饽饽,“包”;的动作是捏名为“捏老鸦嘴”。

正月十五元宵节,亦称灯节,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残灯,家家户户吃元宵,是夜放灯,各家把自制的花灯挂于门外。有的灯上有灯谜,供人观赏,猜测。若是夜有雪,则称“正月十五雪打灯”免征丰收在望,倍加喜庆,逛灯人将会更多,可以说是农历一年中最为繁盛的节日。

散灯科儿:正月十五、十六日散灯科儿,灯科会会头组织人力物力,用竹骨宣纸糊很多开放着的莲花,中间放一条浸过食油的捻。晚上,灯科儿会会员敲锣打鼓,提着灯笼,高叫”散灯科儿喽”到河边、井台、十字路口、树叉,乱葬岗点燃油捻引燃蓬花,引得大人小孩围观,热门非凡,据传此是为超渡溺水、投井、上吊、夭折的冤魂怨鬼,这些鬼魂抓住灯科儿后便可脱生而去。

散灯花,正月十五、十六日用白纸剪成小块儿,捻一个捻,沾食油,点着放在缸台、锅台、墙角,一般在自己家中进行,谓之散灯花。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日.”填仓二十五,小米干饭熬豆腐”不论贫富,家家都吃此饭,是日起大早”打囤”,撒柴灰在屋内院里囤成圆圈,象征”囤”,在中心放一把杂粮,粮上压砖,谓之”填仓打囤”,待日出后,掀砖检看,砖上粘什么粮粒,则预示什么丰收.民谚有云”二十五,刮东风,豌豆大麦不收成”,商贾之家亦打囤,但砖下压的是钱,此俗已鲜为人知。

二十五夜里禁灯,传说是夜”老鼠会亲”耗子的良辰吉日,点灯干扰了耗子的好事,会激怒它们来报复,此俗已绝迹。

二月初一,女人不做针工,否则,不定那天,房上会掉下长虫,正好搭在脖子上.有人说,忌针工之日,实为整年辛勤操劳的妇女变相放假,有人则言,此纯粹是懒婆娘为偷闲编出的鬼话,此日是”太阳生日”.人们要为太阳祝寿,供事简单,院中放一桌,供品只一烧饼(或烙饼)油条.再烧上几柱香.磕头的是老妇,供品由儿童享受。

二月初二,龙抬头,吃饭要说出与龙的联系和好处.如吃饼,是龙鳞,可免皮肤病,免生疮,吃面条,为龙须,可长寿,吃饺子是龙耳,可使耳聪并免冻耳,鸡蛋,为龙眼,可明目,吃米饭,是龙籽,能数数,智力好,是日剃头者甚众,虽初一开业,但大多数人要等今日剃头,以取”龙抬头”之吉利.
二月初二还可以拜晚年。

惊蛰过后,百虫俱苏,跃跃出洞,为防今年不被蝎蛰虫咬,人们用红纸剪成公鸡剪刀贴于窗,亦有用秫秸蔑编成剪刀公鸡,插于窗上,意思是毒虫被鸡吃刀剪,以免被除数咬挨蜇之灾,此俗遗风尚存,擅于剪纸编扎者,尤大展其才艺。

清明节插柳看花,扫墓祭祖,铲去坟上杂草,敷新土拍实,用大土块将白纸挂秆压于坟顶,坟前摆供、烧香、放鞭或磕头民间传说此日为“鬼过年”,是喜庆日,扫墓人不许哭,值此白旗猎猎,清风飒飒,淳朴之气浓郁。清明前十天,后十天均可过,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不动烟火,吃剩冷饭食不厌精。

现此俗唯余上坟祭酒,也有供品,有的只是上坟,向祖先鞠躬致敬,许多机关学校到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墓,一般要献花圈鞠躬致敬、默哀,小学生们还要在墓前宣誓。

五月初五端午节,本地谷称“五当五”古饮葛蒲酒,采药插艾,贴符追节,日要端午,以五色线系小儿臂,以避毒。此俗为纪念屈原而留下的。这一日,要吃粽子、鸡蛋、桑椹、樱桃,门上要插艾蒿,这是为避免黄巢乱杀而插的暗号标记,现此俗唯余吃粽子之类,屈原遗事仍广传民间。是日,要用红布剪成拇指大小的葫芦样的东西,缀在孩子的腋窝下,据说可以“免灾”,现此俗仍有老妇善作,用以疼爱后代。

夏至,夏至虽不是节日,但此日有俗,民间日“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是以夏至日吃饺子,流传至今。

六月六日中天节,曝衣、储水、漉作,此日晒皮衣,皮衣经夏不脱毛,不受虫蚀,此俗“六月六,看谷绣”,一般农民仍遵守旧谚,此日下地看庄稼,估计年成,准备家事。

立秋是家事节令,不是节日,但亦有习俗流传这天要吃肉,有长工保姆、学徒工的更要改善生活,谓之添秋膘,为大秋家忙养精蓄锐,否则,会受到下人的变相报复,此俗现在仍流传,只是其意义已完全改变,是为秋收秋种攒劲儿,以庆丰收在望。

七月七日,又日:七夕,传说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佳期,深夜人静时,钟情的青年男女在葡萄架下能听见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听不到者,未必真钟情或时辰不对,此日亦为女儿节,少女用盆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七月十一日,为当年亡故之人做麻姑,叫新麻姑,俗称鬼节。

七月十五日,为去年亡故之人做麻姑,叫陈麻姑,这天晚上要放河灯,河灯是用半个西瓜中心插蜡烛制成的。也有用彩纸糊成莲花形,放入河中,任漂流,其用意在于超度冤魂怨鬼。使他们到应去的地方安息。免得在民间游荡祸害人。

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要给月宫里的月亮爷和兔儿爷上供,给兔儿爷的供品是鲜红枣、鲜豆枝和月亮爷的供同摆在一桌上,中秋节是团圆节,出门在外的都应赶回家,全家老幼围坐在一圈,边赏月边吃供品中的水果、月饼、糖饼,但已嫁出去的姑姑奶奶,再来团圆,中秋夜皓月固然美,若有浮动遮月,更添情致。八月十五云遮月预示来年是好的年头,如今只陈瓜果赏月。

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身插茱萸,登高远眺,意为避祸,值此,秋菊繁茂,是观赏佳时,故有九九重阳独赏菊之说,现登高之风已泯。赏菊确为乐事,其风衰而复萌。

十月初一寒衣节,人们给死去的亲人送寒衣,把彩纸剪叠的小衣服,装在包袱里,封好,写上亡人姓名,到院里或大街上焚化,口里念道貌岸然:“某某取棉衣来”。焚化时在火堆外撒一水圈,以阻野鬼乱抢,这圈在野鬼看来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家鬼便可独离,此日城隍爷要出巡,怕回家取寒衣的鬼胡作非为,出巡仪式同于生日,此俗遗风尚存一二。

十一月冬至,暖炉、猎兔。人皆祀先贺节拜师。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户户炒玉米花、瓜子、花生。民间传有俗主:腊月初一蹦一蹦,大人小孩都没病。

腊月初八,这天早晨起五更熬杂粮粥,叫腊八粥,吃腊八粥,是劝人勤劳的,传说早年间有一对老夫妻辛勤一辈子,攒下个富足家业,却偏生个懒儿子,懒儿子又娶了个馋媳妇。这一对般配人物弄到一块儿,不理会父母临终劝诫的良言,自顾吃喝玩乐,不久就把父母板锄纺车挣下来的家业一股脑荡平,躲进三间露天纳风的破房子里,时令已经到了腊八,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二位熬不过去饥寒交迫中生辙,卖了大力气,把粮囤统统拆了,抛售了一把杂粮以囤篓为柴,熬了半锅粥喝了,两口子心中一暖和,想起父母遗训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谁家地土耪得勤,谁家粮食打满囤,可为时已晚,粥凉已后,人也凉了,他们双双冻死在墙旮旯里了。人们为了牢记馋与懒的才识,便在这一天熬杂粮粥,年年告诫后代子孙后来腊八粥里放枣、栗子、核桃仁吃时撒上糖、青红丝、桂花,已变成风味食品,邻里之间品尝互送,以示互相劝诫,粥熬得超早越好,争第一家吃粥,人们还要往真武庙送一些。必须送剩的,意为圣粥,祀神。日出前,蒙蒙亮,持粥拿筷往果木树枝上抹一筷子,以敬果木神祈来看丰收还要凿冰块搬回家,放在门墩灶台、水缸台上,炕席底下,象征启遍地白银。此俗现唯余腊八粥,仍存邻里互赠之风,但已纯鉴别显其用料精致,熬粥技术之精巧了。

腊八这天还要用醋腌蒜,留待除夕夜佐其饺子名:腊八醋。

腊月过了十五、十六,开始准备年货,蒸粘糕(年年高),甜豆团子,馒头,以备春节前后用,可以减少做饭时间,以充分享受节日之乐。

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晚上,将巾在墙上的灶王像揭下来焚化,谓之祭灶,又叫过中年,传说是夜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秦报一家全年的善恶,所以,送灶王时,一家人都请求,好话好说些,坏话多瞒些,祭灶仪式用糖瓜、年糕上供,烧馥郁,再用年糕或糖瓜往灶王奶奶的嘴上抹一抹,意为封饶舌妇女的浅嘴,免得到天宫多说少道,为灶王升天准备秫秸插的“天梯”,插马留上天后骑用,马嘴前放一个筛面的箩,箩里放马料,最后与灶王爷一齐焚化上天,祭灶这天,家人要聚齐外地念书、做事后都赶回家,参加祭灶,表示敬重,以求全家人同受灶王庇护。住娘家的媳妇也必须赶回来,不能把人祭在外边。借别人的东西,务必还齐,只是药锅不许送,扣到家宅附近或桥下去谁也不愿生病吃药。此俗至今已是大变,一般人家不再祭灶,但新婚夫妻还是要祭灶的,只是药锅还是不许送,即便平时,药锅也只能等待另人来找还。

“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自此,债权人开始讨债,无力偿还者只有东躲西藏,不敢着家,直到除夕夜才告一段落。

腊月二十五,扫房准备请门神、财神、灶王(大概是秦事已毕,散朝回府来了)经盘、挂钱等。

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的头一天(为小禁),贴对联(蓝纸写的表明这家本年有过丧事,门楣窗楣贴红挂钱,门神、财神灶王都贴好,屋里除贴年画外还贴抬头见喜,合家欢乐,人口平安,柜子上贴招财进宝,日工资进斗金,灶王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不贴门神的门扇上,倒贴福字,取福到了之吉,天灯杆上贴“吉星高照”对着大门的外边贴“出门见喜”,猪圈子门上贴“肥猪满圈子”,牲口棚贴“槽头兴旺”或:骡马成群“,车辕上贴”车行千里,人马保平安“,碾子和水缸上巾”青龙大吉“,磨盘上贴白虎大吉”,水井旁贴“清泉大吉”。

除夕夜祀先,仍设酒宴饮,名:分岁。全家“守岁”,坐至半夜,表示对将去的一年留恋,对将来的一年虔诚迎候,全家老少团圆在一起,吃着各种小零食,至半夜子时,饺子送祖宗,小孩子熬不了长夜,成年人一定要坚持,尤其是该烧香的地方,要特别经心,不得断了香为,后半夜一般烧懒香,又粗又长,可以减少接香次数。

子时吃饺子前,须上好供,吃饺子送祖宗时几乎全村全镇同时开始,四外鞭炮齐鸣,气垫磅礴,如狂风骤落,吃饺子前,晚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尤其是孩子,没出阁的女孩儿不磕头,但同样能得到“压岁钱,或比较贵重稀罕的小物件。

三十晚上的饺子一定要剩下,意为今年有余,这顿饺子,家中所有的人都要吃,不论是童养媳还是受气媳妇。民间有云:打一千,骂一万别忘了三十晚上这顿饭,包饺子时必须剩面,意味着日子“包过来了”,多数家庭的饺子是是素馅,值一夜连又岁之际,号称两年吃素,饺子晨包有硬币,谁吃到谁有福,这样的饺子只三五人,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吃到,吃到的人兴高采烈。

天一擦黑,就把纸糊的红灯笼升到天灯杆顶,来年初一到初五、十五、二十五,二月初一都要挂,直到二月二方拔掉灯杆。

入夜前,在院内对着门口的地方铺芝麻秸,走在上面“咔咔”响,是为“踩岁”。踩岁原为避邪,传说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以打柴为生,突然山上出现了一伙妖魔,经常到山下村子害人,这年除夕撒芝麻秸,可以喻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人走有响动,主人闻此可迎接拜年的人,亦可起防范作用。

家里有矮个的要到篱笆前,往上拔一要秫秸,大人在远处问“长高了没有”答:“长高了”,如此三拔三问,传说这样可以使矮个长高。

三十晚上,不许随地大小便,传说这天夜间诸神都下界接受祭祀,随地排泄会冲撞神灵,降下灾祸。出阁姑娘,三十晚上绝对不许回娘家,看了娘家胜灯,娘家准受穷,会使娘家的风水,流失。

有车畜的家庭,夜里把车套好,车后拴一挂鞭炮赶出村,点鞭炮,牲口闻声惊跑,谓之放车,当然要由有经验的有把握的把式驾车,相传如此可免一年车祸。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