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暑假作业答案
练习(1)西皮流水15、答案示例:浴池听清唱公园遇戏迷
16、答案要点:(1)叫好者的脱口而出(叫好者的情不自禁);(2)叫好者欣赏水平高(票友唱得地道、戏迷随处可遇、京剧艺术有群众基础)。
17、公园里众戏迷或拉、或唱、或听,自得其乐。
18、“认识”示例一:京剧有着民俗民风民族的心理积淀。
示例二:喜欢上京剧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示例三:青少年了解京剧艺术确实很有必要。迷雾探踪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中两种方法的作用。(5分)
《迷雾探踪》答案
1.(3分)雾失一种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使能见度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评分标准:答案包括“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使能见度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三个信息点,每答对一点得1分。
2.(2分)
什么是雾?→大雾成因?→大雾危害?→人工消雾方法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1分,共2分。
3.(3分)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扰动混合法。吸湿法。
评分标准:第一问三种方法提取全面准确得1分,缺任何一种不给分;第二问根据相关信息判断准确即可得2分。
练习(2)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答:①强调神似、强调写意
②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
③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答:“一般”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中国戏剧舞台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确定,自由变化的,但也不排除偶尔使用布景,使用“一般”体现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答:“这些”指代“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民族艺术和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
答:介绍西方戏剧强调摹仿,写实,通过比较,突出中国戏剧强调神似、强调写意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叛党特征。
郁孤台笑了答案:8.登临郁孤台、步出郁孤台(踱步古城墙)、回眸郁孤台。(3分,l空1分。)9.历史的霉点:既指敌寇入侵留下的斑驳伤痕,更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耻辱印记。(2分,l点1分,意思对即可。)10.第⑥段开头引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两句诗,承上启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一句,承上,“凝目远眺”,启下,引出眼前所望之景。“中间多少行人泪”一句,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点明辛弃疾作词的背景。(3分,答出承上启下l分;答出“引出所望之景”,l分;答出“引出历史回顾”或“点山背景”,l分。意思对即可。)11.(1)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疚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2分,答出“唏嘘、长叹”的原因,l分;答出“一样”的原因即“南宋王朝苟且偷安”,1分:意思对即可。)(2)更多的人记住了辛弃疾,记住了这首词,记住了郁孤台,并且融入了心中,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郁孤台若有知,当倍感欣慰。(2分,答出“记住辛弃疾或郁孤台”,或“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或“牢记历史”。意思对即可。)12.本题系开放题,答山古建筑物名、古代名人、相关的名诗名句,表述连贯即可。(两句共6分。每句中,古建筑名,1分;古代名人及名篇,l分;名句,1分。)例:醉翁亭,欧阳修为他写《醉翁亭记》,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滕王阁,王勃为之写《滕王王阁序》,留下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
练习(3)春雪1、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讲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实则更是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后感慨、高兴、欣喜之情
手机确定你的位置1.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如何用手机来定位)
2.逻辑顺序
3.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无线定位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举例子1分,结合句子内容2分)
4.计算时间差定位、根据信号场强定位、测量入射角度定位。(各1分,不答“计算”“根据”“测量”等类似词语扣1分)5.因为“至少”在这里强调了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是确定手机方位的最低要求,还可测量多个基站得到多条方向线来确定手机的方位,如果去掉“至少,那仅表示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了,与原文的意思相违背,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练习(4)每一棵草都会开花1、“嗫嚅”在这里是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意思。是动作神态描写,也是一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的窘迫、紧张。
2、A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有着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B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3、标题形象生动,含有比喻意义,生动地说明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道理。
4、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5、首先是他没有自卑,没有自暴自弃。其次选定了一个更适合他自己的目标,默默的努力。
练习(5)一码稻草作者实际上把“一码稻草”人格化了,称之为“她”,是因为“一码稻草”的品行可亲可敬,以表达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意对即可)4.“那板田已耕好了,油菜也栽上了,人闪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码稻草却被人们忘记。”5.兴奋高兴缄默倔强6.①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被遗忘的“一码稻草”渴望引起人注意的情态。②运用拟人手未能,生动地表现出“一码稻草”终被人记起且能被人所用的喜不自禁之情。7.本文通过对一再被人遗忘的“一码稻草”的描述,歌颂了那种虽不被重视却始终毫无怨言、不计得失,仍然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的人(平凡之中见伟大)。
生命之心“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表现“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
A: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初春时节葡萄藤长出紫红叶芽的情态,写出葡萄藤叶的灵性,表达作者对清新叶子的喜爱。
B、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清风吹拂的状态,,表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或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后勤描绘出阳光从叶缝间透出的状态,从侧面写出葡萄的茂盛。
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都值得崇敬和珍爱。
赞同,可从妻子素爱清爽、怕麻烦,每天叶子影响院子卫生与情绪的角度谈谈
不赞同,可从妻子漠视生命,不尊重葡萄生长规律,欠缺生活情趣方面作答。
练习(6)一个老人的最后情感1.本意是希望三个最有本事的学生能为母校做些什么
2为下文写墨痕老师的愿望做铺垫
3。。。。不相同第一次叹气是为学校的破败危房而叹气第二次是为了学生不肯为学校做贡献而叹气。
4就此篇小说而言,“有出息的人”指有事业、有成就;而“好人”则指善良、有爱心、不忘本。“有出息的人”却未必是个好人
在冬夜里唱歌的鱼答案:
1.(4分)“歌唱”指:煮鱼时候的声响;冬夜厨房里的欢笑。(2分)感情有:家人的温馨与快乐;关爱给他人带来的温暖。(2分)
2.(4分)(1)家的中心或吸引全家人的地方;(2分)(2)给家人带来快乐后的满足感。(2分)(答“给家人买回了鱼”,给1分)
3.(4分)(1)“罡风呜咽”营造出夜晚的气氛,反衬家中的温馨;(2)用“温度升高”“热量突围”烘托我们逐渐增多的快乐;(3)暗示对孤寡老人的关爱之情。(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4.(6分)大姐:期待吃鱼而又装着不在乎;
二姐:迫不及待想吃鱼。
我和妹妹:因为即将吃鱼,欢快难抑。
5.(4分)观点(2分)要点:艰难里需要以亲情温暖家人,需要以关爱温暖别人。结合实际,阐述清除。(2分)
练习(7)只是一个普通人11.表明年轻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同情与帮助(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去做的);表现作者对年轻人的肯定和赞美;也表现出作者对人们都应该付出爱心的呼唤。(各1分)
12.(1)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2)年轻人脱下鞋袜,给老妇人穿上。(逗号前后的内容各1分)
1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天气);衬托(突出、烘托)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渲染凄凉的气氛。(各1分)
14.外貌描写;突出天气的寒冷,为下文年轻人将鞋袜脱给老妇人作铺垫。(外貌描写、天气各1分;铺垫2分(缺少具体内容扣1分))
15.生动形象地写出年轻人看到老妇人光着双脚时的震惊,表现年轻人的善良。(生动形象、震惊、善良各1分)
16.示例:我认为小男孩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从他所说的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评价人物1分;结合内容2分)
练习(8)唤醒生命分)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
(2分)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2分)。(意思对即可)
2、(4分)他驾车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2分)一只小鸟唤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2分)(意思对即可)
3、(3分)这是对小鸟的敬重,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意思对即可)
4、(4分)不矛盾(1分)。因为小鸟只是唤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了困境。(3分)(意思对即可)
5、(4分)点明题旨,画龙点睛。(2分)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议论是对前文的深化。(2分)。(意思对即可)
小处的优美和大处的壮阔12、(3分)人生的美丽并不全在于大处的壮阔,平凡的努力和奋斗的细节也很美。(或“大处有壮阔,细节也很美”)(意思对即可)
13、(4分)示例:蔚蓝的天空中有一架飞机,邮差送信只是飞行员从空中抓拍到的一个画面。(符合画面之间的关系,2分;想象合理,1分;表述顺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