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辅导心理健康概述(二)
(11)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谄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的赞许。
2.我国一些教育工作者从四个方面描述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即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能作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仅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局限,而且还知道自己的优点、长处和发展潜质;对自己持肯定态度且怀有信心,有良好的自我形象,自尊、自爱、自信;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切合实际的希望。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即喜欢自己担负的学业和工作任务,能在学习和工作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认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热爱学习和班级工作。
(3)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在家里,关心家庭与家人,与父母有良好的沟通;在学校里,与同学和老师有比较多的接触,与他们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共同分享快乐,分担忧虑;喜欢结交朋友;能帮助别人,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即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积极地适应环境变化;能面对自己的成长变化,学习调整自己;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过分焦虑不安和颓废丧气,具有一定的挫折容忍力。
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其次,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积极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和创造性的活动,追求高层次需要满足,追求生活的意义。再次,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心理健康不是无失败、无冲突、无痛苦,而是能在这些情况下作有效的自我调整,且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最后,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不同社会由于其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不同,对于同一行为正常与否,往往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理异常、心理困扰、行为适应不良、人格适应不良、心理疾病等指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词语,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常常交替使用,它们仅在强调的侧重点上以及反映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差别。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以下所列的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