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改革新尝试:跳过高考,近9万考生已拿到高职录取通知书

新高考网

“高三(10)班,高考加油哦!”6月6日,中山市杨仙逸中学高三(10)班的刘珂发了条朋友圈,祝福同班同学考试顺利,而他自己直到当天23时仍在外兼职。“我不参加高考,因为我已经收到录取通知书了。”刘珂一脸轻松地说。

2017年广东高职院校首次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下称“学考”)作为录取依据,1月考试,4月即录取约6.62万考生,其中文科3.1万多人,理科3.4万多人。同时,加上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的2万多名考生,今年有近9万考生提前被高职院校录取,只要他们愿意,就无需再参加高考。这一广东教育改革的重大尝试,使分类招生初现新格局。

“这项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让学校选择最适合的生源,让学生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把带有强烈精英选拔色彩的招生考试,逐渐转变为尊重个性、尊重多样发展的选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卢晓中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仅是制造业,广东省每年高级技工人才缺口达数十万人。推进这一改革,有利于专科层次高校生源的改善和广东应用性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长通道。

甜蜜的纠结

被高职录取还要不要高考?

5月底,一纸来自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通知书寄到了广州三中高三(12)班邓智钊的手中,离校在工厂实习的他终于安心了。

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2017年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参加2017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的考试,并以这3门学考成绩作为报考省内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文化素质”录取依据。即便被高职分类招生录取,考生同样可以参加高考,实现“保高职,冲本科”。

今年1月,一心想冲本科院校的邓智钊抱着“保底”的心态参加了学考分类招生考试,并填报了10所高职院校60个专业的志愿,用他的话来说,“题目是初中水平,裸考就行”。4月底,广州市“二模”成绩公布,邓智钊还是没能达到二本的预测录取分数线。此时的他,已经被高职院校录取,和父母商量后,最终选择离开高中,在外实习等待大学生活的到来。

与纠结的邓智钊不同,汕头金砂中学高三学生陈添阳(化名)被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录取后,就坚决不考高考了,甚至搬出班主任来与父母解释。“高职院校以学考分类招生,对于成绩不好的我来说很有帮助。”陈添阳说,他在高中学习过程中成绩总是难以提高,与其费劲“冲本”,不如自主选择一个喜欢的高职专业。

陈添阳坚决不高考,王杰(化名)则恰恰相反。王杰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龙湖附属中学高三学生,通过学考,他顺利收到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地理测绘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我今年参加高考了,就算被高职提前录取也要试一试,说不定能考上本科呢!”

打破“一考定终身”

至少有3次机会进入高职

要不要参加高职学考分类招生考试?被录取了还要不要参加高考?今年这项新改革对于考生来说,是一道可进可退的多选题。

“只要参加学考,就意味着至少有3次进入高职的机会。”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东高职实施自主招生考试、学考分类招生考试以及普通高考3种主要的考试形式,考生参加高职自主考试未被录取,依然可参加学考分类招生考试和普通高考;未被学考分类招生考试录取,也同样可以参加高考,并被本、专科学校录取。

而这是广东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具体体现。该《意见》指出2017年要实施分类考试招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增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高中阶段毕业生自愿选择报考,并以此成绩作为报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的成绩,到2021年将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今年的首次尝试,就吸引了16.8万考生报名参加。而87所高职院校参加学考分类招生,安排招生计划数占高职院校年度招生计划的30%左右,其中不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例如,广州三中高三学生黄梓澄早就“盯”上了省内几所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成绩在二本线左右的她,考虑到中外合作的本科院校学费难以承受,决定考取更为“经济适用”的高职院校,成功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中澳"2+1"联合培养班录取。

长远发展分类招生

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今年首次实施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迈出了改革的一大步。”卢晓中认为,总体来看今年考生大多数成绩稍弱,他们以“保底”心态报考高职院校,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机会。而深职院、广轻职院、顺德职院等“热门院校”通过也这一改革,有更大几率选拔更适合的人才。

“长远来看,分类招生的意义在于把带有强烈精英选拔色彩的招生考试,逐渐转变为尊重个性、尊重多样发展的选择。”他表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应用性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高职院校正呈现出突出的发展前景和办学活力,目前就是需要通过分类招生等改革举措,优化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产生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我想,随着公众对职业教育体系认识加深,未来的分类招生可能打破固化标签,会实现考生和学校的多样化选择。”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认为,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打破了以往必须按高考分数录取的招生模式,逐步走向“考试归考试、录取归录取的自由招生”。他表示,实现“自由招生”,除了具体操作上的问题要逐步解决,关键点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以文凭判定人的作用大小,要鼓励人从自我发展的需求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