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发展研究院探索高校智库建设新路径

新高考网

“上海论坛年会”将于5月召开,作为承办单位,复旦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忙碌着。 

更多忙碌已成日常??每月发布一期“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为中国经济中短期变化提供预测;每月出版三本《中国观》杂志,汇聚中外智库对中国发展的分析研判;两会热点解读、“人机大战”透视,一项项研究第一时间报送决策层或见诸报端,充分发挥咨政启民功用。 

伴随着智库建设热潮在中国逐渐兴起,起步于1993年的研究院不断开拓,屡创佳绩。 

如果说智力报国的传统、敢为人先的勇气是研究院最深厚的根基,那么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大量成果的涌现,便是它最“亮眼”之处??将全校十余个跨学科研究机构汇聚到统一平台中,协同开展战略和对策研究,“以国家需求推动学科整合,以学科整合贡献国家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高校智库建设之路。

敢为先成果丰 

??“为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走出新路” 

1993年2月12日,复旦发展研究院成立。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徐匡迪担任研究院名誉院长,时任复旦校长杨福家担任院长。同年10月,研究院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 

为何要举全校之力成立这一机构?“主要有三方面考虑:改变高校文科研究长期以来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倾向;建立有别于传统模式的高效运作机制;挖掘出知识分子蕴藏着的*积极性。”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时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徐桂华回忆。 

在设立基金会的启事中,有这样一段适用至今的定位标准:“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智囊团’,既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又能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也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创造经验,为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走出新路。” 

中国的问题,单枪匹马地研究只能是管窥蠡测。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当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一批研究机构被纳入研究院架构中来。王战、姜义华、李良荣、俞吾金、沈丁立……各学科老中青学者自觉架起学术梯队,为研究院奠定坚实基础。 

价值取向一开始就被明确强调。“考虑问题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的核心观念。”复旦历史系教授姜义华回忆。 

在“国家利益”四个字指引下,一批批精品成果迅速涌出。 

1994年年初,在主力团队精心策划、全力奋战数月后,研究院推出了首部重要调研报告??《中国发展报告1993》。这部主题为“重新认识中国”的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各方面全面评述了过去一年中国改革和发展态势,甫一出版便被呈上相关领导案头、走进学者家中,引发各界高度关注。除了对当年形势的回顾与研判之外,《报告》中的一些观点与提法也写入国家文件,对决策作出贡献。 

此后数年,《报告》连续出版。“构建新体制”“在协调中发展”“成功调控稳健开局”,每年的主题都紧扣发展关键点,为大步前行的中国写下“成长日记”。 

*新航程 

??响应时代召唤、高扬风帆远航 

2011年10月20日上午,复旦大学光华楼,“2011复旦发展论坛”开幕。复旦大学副校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尚立发布了一份中长期研究报告:《双轮驱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 

报告中的观点与建议,今天已经或正在变为现实??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使国家发展实现国家与社会两种力量“双轮驱动”;落实法治,深化制度建设;在社会转型中维护社会秩序、创造幸福民生…… 

这是在多年发展基础之上,研究院厉行改革、创新机制的一次标志性活动。 

面对新形势,自然有新举措。一批批跨学科研究机构成立、重组、整合,集中攻关重大问题;金砖国家经贸信息共享平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网络意见领袖长期跟踪研究等大型数据库先后建立,为智库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上海论坛”等国际论坛专设机构管理运营,打造出日臻成熟、影响深远的品牌活动。 

5月23日至25日举行的“上海论坛”年会,令研究院副院长张怡感慨不已:“五大板块,21个子论坛,9个高端圆桌会议,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的700多位嘉宾参会,比起2005年年初创时期,有了很大进展。” 

的“上海论坛”年会更值得期待。在“开门办会”理念指引下,至今已有来自12个国家的42家机构申办分论坛,国际化智库平台锋芒渐显。 

已经连续举办两届的“中国大学智库论坛”,也是研究院智库战略的产物。 

2013年11月,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花落”复旦。这一首个覆盖全国高校界的智库论坛是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战略合作的产物之一,迄今已召开两届,分别聚焦“建设法治中国”和“2020: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谋划中国发展”,引起各界关注。 

和活动一样卓见成效的,是调查研究与咨政建言。 

金融研究中心的“复旦-ZEW经济景气指数”成为业界重视的“风向标”;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议金砖银行落户上海的建议;上海市教委与复旦大学共同设立“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有效协调和服务于全市高校智库……今天,研究院为中联部、中宣部、外交部、商务部、教育部等中央和国家部委提供直接政策咨询服务,与11个国家16家智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每年的成果采用率在各高校中位居前列。 

布点海外国际发声 

??“为世界敞开一扇了解中国真正情况的窗口” 

当地时间5月18日,复旦-蒙特雷科技中国拉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墨西哥举行。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有关负责人发表致辞:“复旦大学不仅是我们在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也是我们在世界上的主要合作伙伴。” 

第二天,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礼堂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对话。对话双方,是在政治学界颇具名望的林尚立教授和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谢淑丽(SusanShirk)教授。这是复旦发展论坛暨110周年校庆高端论坛的海外专场,而对话所在的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则是“复旦大学的海外主场”。 

时任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中方主任范丽珠看着台上对话的林谢二人,感慨万千:“我看到了中心对美国学者带来的影响。比如谢淑丽,她对待中国的态度是越来越友好、越来越认可的。”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成为国际交流的“民间大使”,这是新型智库的另一重使命。自2012年7月起,复旦大学陆续在美洲、欧洲、拉丁美洲建设了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复旦-蒙特雷科技中国拉美研究中心。从2012年7月成立至今,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举行大型国际学术会议8场,学术讲演31场;起,中心开始举办学术工作坊,次年后工作坊固定为每两周一次。设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则依托于复旦大学北欧中心26所大学联盟、北欧亚洲研究所以及欧洲的亚洲研究联盟等各类载体,拓展对中国的比较研究。 

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在困难中一步步?过来的。最让范丽珠感到艰难的,是不同文化体系、不同社会制度带来的隔阂:“不管如何摆事实讲道理,某些学者都不愿正视现状,而是坚持自己误解式的观点。然而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为世界敞开一扇了解中国真正情况的窗口。” 

聚人才重情怀 

??“以在这个团队为荣,以服务专家为傲” 

从机制改革到小有收获,短短5年间,发展研究院为复旦大学智库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智库报告》发布,复旦大学排名全国智库综合影响力第6位,高校智库第3位。

新的飞跃何以实现?首先要在“人才”这项核心因素上下功夫。

“我们提倡‘开门办智库’。不仅在校内打开门,也要在校外打开门;不仅向教授打开门,还要向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打开门。”研究院咨政事务办公室主任黄昊介绍。 

既有知名专家把握战略发展方向、引领跨学科建设,又有青年学者发挥聪明才智、集体协作攻关;既有“智库访问学者”和“兼职研究员”两大队伍,又有博士后这支生力军;既以建立社团、招募助管助研等方式吸纳学生,培养智库“后备军”,又面向国外招收访问学者,培养知华、亲华、友华的中国问题专家…… 

在充实研究力量的同时,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学术服务团队也特别为研究院所看重。 

“真正的一流智库,必须拥有非常专业的学术服务团队,把思想生产过程或战略生产过程管理好、服务好,把智库和社会、政府、不同学科间的关系经营好。这样学者才能专心研究,提升学术生产的速率与效益。”林尚立强调。 

今天,研究院已经拥有一支25人组成的学术服务团队,平均年龄28.1岁,硕士以上学历85%,海归比例46%,除中文外,还可用英语、俄语、日语、葡萄牙语、波斯语等语言进行交流。“大家都是以一种‘走心’的方式服务于专家学者,并以在这个团队为荣,以服务专家为傲。”研究院机构管理办公室主任赵信敏代表团队道出心声。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是复旦人曾用于自嘲的一句玩笑。然而,正是这样自由的灵魂,才能够坚持理想和情怀;正是对“无用”的豁达,才能够让身外之物不萦于心。(记者王斯敏杨谧)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

瑞典语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

土耳其语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

意大利语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

荷兰语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

乌兹别克语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

广告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

传播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

编辑出版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