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师熊晓琳改进教学方式 思政课变形记

新高考网

“建国初期,流行男子穿侧面开襟的长袍,妇女穿旗袍,但很快,穿衣打扮与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干部服、列宁装作为新的时尚服饰,在短期内传遍了全国。”不久前的一天,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东侧的一栋教学楼内,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励耘实验班学生张可心,结合同学在视频中扮演的角色对每件服饰进行解析。

这是一堂艺术教育课,还是一堂历史课?如果不接着听这堂课,很多人不会想到,这其实是一堂思政课。

“如今,当我们重新回忆起那些代表着一个个时代的服饰词语时,除了苦涩、辛酸、亲切、甜蜜,还有不尽的感慨,同时也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张可心代表她所在的小组说。

这时,一直站在讲台下面听讲的任课教师熊晓琳走上讲台,说:“建国以来,服饰潮流的每一次变化,都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变革。这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梳理,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新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变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

这堂熊晓琳任教的“*思想和*概论课”一共有64学时。按照熊晓琳的设计,整个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熊晓琳主讲,她会在课堂上以音乐鉴赏和看电影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历史,使得这门以往在同学们印象中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第二阶段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熊晓琳辅以点评;到第三阶段,熊晓琳将进行梳理,将书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让学生对这门课有既宏观又具象的理解。

记者所听的这堂课,正好处在第二阶段的中期,学生的实践成果正开始逐一展示。熊晓琳将全班120人分成12个小组,每节课由几个小组上台做主题发言,每组学生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角度切入,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最终形成主题发言,向全班讲述该领域建国以来的变化。

熊晓琳说,*的建设是“五位一体”的,缺一不可,从这样的细节出发,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

“以前我觉得*思想和*概论这门课与我们的专业关系不大,但其实很多同学的发言都比我想象中的有趣得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刘自晓告诉记者。

刘自晓与他同组的学生们选择研究的问题是“留学人数与归国人数的变化”,他在其中负责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工作。正是小组研究的这种学习模式,使得刘自晓这个原本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到了这门课程中来,并在小组研究中运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感”。

“熊老师的课,给人感觉授课方式很灵活,不是死记硬背式的教条考试型,而是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每一堂课都有理论与实践活动。”张可心说。

这种把教师的专题讲解、学生的课堂讨论、主题发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与学互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是熊晓琳一直推崇和实践的。

在熊晓琳开始上课之前,她都会鼓励学生把近期关注的新闻在课上进行分享。熊晓琳说:“新闻分享环节的目的在于鼓励大家关心身边每天发生的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分析这些问题。”

熊晓琳还大胆探索,精心设计了视频、音频讲授法,她收集了70多首歌曲,从《北方风吹来十月的风》到《中国梦》,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生动地再现出来,让学生眼前一亮。

“难怪熊老师的课被师兄师姐们称为北师大最抢手的思政课,在注册课程时总是第一个被抢完。”学生李靖新弘说,“上熊老师的课,既让我们感到很放松,也能带给我们各种启迪。虽然课还没上完,但我已感受到,自己的收获远远超过了这门课的教材容量。”(记者王强实习生丁珈)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