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的乡村教师 用爱和责任托起孩子的未来

新高考网

用爱和责任托起孩子的未来??走近中国的乡村教师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李思思 魏梦佳 任沁沁)首届“启功教师奖”8日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经半年严格评选,10名来自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教师最终获奖,每人奖金50万元。另有10名教师获得提名奖,每人奖金10万元。

他们从3000多名候选教师中脱颖而出,均来自中国教育资源最为匮乏的“老少边穷岛”,在基础教育一线从教30年以上,并作出卓越贡献。

据统计,中国目前共有乡村教师约330万人,他们长年扎根乡土,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无数乡村孩子点亮了知识明灯。为此,教育部将今年教师节的主题定为“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呼吁人们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关注与关心。

“启功教师奖”以北师大已故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命名,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精神。该奖两年评选一次,聚焦中西部地区,致敬师德崇高、坚守奉献的质朴师者。

本次获奖教师中,有世界屋脊之上用一辆牛车驮出孩子未来,传播知识火种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小学教师琼色;有多年以一叶扁舟接送学生、守候希望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教师石兰松……

他们中,教龄最长的达42年,最短的也有30年,在那些连地图都无法精确标注的教室里,为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

“学校条件最艰苦的时候是1994年前后,学生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老师们的工资也发不出来。”获奖教师斯日古楞回忆,甚至去商店买米的时候,店主都不敢赊给我们。

斯日古楞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小学的一名教师。1983年高中毕业后,斯日古楞便留在家乡任教,一教就是32年。

“最开始,学校的教室就是两间土平房,孩子们挤在一张炕上睡觉,一年也洗不上澡,身上都长了黄癣。”回想起以前孩子们受过的苦,斯日古楞红了眼眶。

为了让草原上的学生有个像样的教室,她走上了“化缘”之路。“扶贫办、财政局、民政局,就连畜牧局我都找过。”她说。

就这样一直坚持着,在之后七年的时间里,斯日古楞走遍了茫茫草原,终于让学校变了模样。

蓝白相间的两层教学楼、十四间明亮宽敞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草原上的孩子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校。“这个学校是斯日古楞老师用心血建起来的。”乌兰毛都小学的学生道力格艳说。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接触外面的世界,斯日古楞多年坚持用汉语、蒙语双语教学,让一批又一批的双语双文化学生走出了草原。

如今,学校的条件好了,斯日古楞却选择了辞职。“学校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年轻的血液,我应该在这个时候退出。”斯日古楞说。

斯日古楞是330万中国乡村教师的一个缩影,他们用爱与责任帮助千千万万的乡村孩子筑梦、追梦、聚志愿。而淳朴的乡村孩子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回馈着老师的恩情。

“我的命是孩子们给的。”荣获启功教师奖、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尼麻隆小学坚守了40年的汪昌祥老师说。

1974年,初中毕业的汪昌祥主动要求留在贫困的家乡当一名民办教师。“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家乡的贫困和闭塞。”时至今日,他仍没忘记自己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的初心。

从那天起,他背上几十斤土特产,来回走在山村与城市间200多公里的路上,四处募款,燕子衔泥般地为孩子们建起一座温暖的校园。

就在汪昌祥为了孩子们四处奔波之时,他被查出患了胃癌。紧接着,妻子干农活撞断了腿、孩子也生病住了院。“老天爷判了我死刑。”汪昌祥说,除了坚持,他别无选择。

“是娃娃们给了我勇气。”他说,学校里的孩子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挨家挨户凑了1700元钱交到他的手中。“其中最大的面值是10元,大部分都是1元、5角,甚至还有5分钱。”

带着孩子们的爱,汪昌祥走进了手术室。在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之后,他又一次站上了三尺讲台。

“他们都是我的宝贝疙瘩。”汪昌祥骄傲地说,他教的学生有很多考进了北京的名牌大学,“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现在,汪昌祥仍然在学校和医院间辗转,但心里却很欣慰,因为他的付出不仅得到了人们的理解,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沿着他的脚步前行。

“从大屏幕上看到山区孩子们艰苦的条件、听到获奖老师们感人的事迹,心里很震撼。”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迟旭说,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她已经和同学们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参与到支教山区的行动中。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其中八大举措“力挺”乡村教师。

此外,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等多项政策也在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教育应当是全社会投入、全民参与的大工程。”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此次颁发的启功教师奖将会带动更多爱心人士关心教育、关注教师,引领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

“乡村教师是我们的榜样,也激励着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国家教育事业,将美好的青春和满腔热情奉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袁贵仁说。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