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中山中学开学典礼忆校史12年流亡抗战路

新高考网

9月1日,是东北中山中学开学的第一天,1000余名学生齐聚学校大礼堂,听93岁的老校友李梅林讲流亡抗战的故事。

1934年,东北中山中学学生唱着“我来自北兮,回北方”的校歌,撤离北平,辗转南下,流亡苏、湘、桂、黔、蜀数省,最终于1946年10月返回辽宁沈阳复校,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灿烂的篇章。

为培植爱国力量创办国立东北中山中学

如今的东北中山中学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昌街13号。她1934年创办于北平,是“流亡抗战”时间最早、最长的一所国立中学。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中国之目的,极力奴化我青年之思想,摧毁我教育及文化机关。”李梅林对孩子们说,不甘心当亡国奴的东北学生开始流亡关内,从1931年到1934年初,流亡北平的青少年已有数万名。

流亡关内的东北籍爱国人士认为有必要创办一所中学,解决流亡学生入学问题,同时保护和培植爱国力量。大家公推高惜冰、臧启芳、周天放等人为代表赴南京请愿。1934年3月26日,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在北平创办。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东北中山中学1000余名师生有组织地参加了这场后来被*称为“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的学生爱国运动。1936年2月,大逮捕开始了,一批东北中山中学的学生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消息传开,全国哗然,社会各界呼吁“爱国无罪”,掀起援救被捕学生运动,迫使国民党当局宣布被捕学生无罪并予以释放。中山中学被捕学生释放时,校长李锡恩亲自用汽车接他们回校,并颇具讽刺意味地在收条上签写了“今收到爱国犯××名”。

流亡大半个中国始终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

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整个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了。1936年11月,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总校迁至南京板桥镇。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未南迁,北平分校继续招收从东北进关的流亡学生。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卢沟桥,攻占宛平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教育大迁移也由此揭开大幕。东北中山中学“留守”少年纷纷逃离北平,或辗转南下,投奔母校;或投笔从戎,奔赴抗战一线。

在湖南娄底双峰县永丰镇的璜璧堂,国文老师郝泠若创作的诗歌被确定为中山中学校歌。“白山高,黑水长。江山兮秀美,仇痛兮难忘……我来自北兮,回北方。”这些校歌里的名句已经成为东北中山中学师生们的精神支撑。

在广西宜山怀远镇,生物老师王虚中上课没有黑板,学生问:“还上课吗?”他说:“上!”他用粉笔在自己的大衣上画图演示,说:“黑板在我的胸前!”

苦难中弦歌不辍,无论正经历怎样的痛苦,老师们都没有辜负“保护和培植东北的爱国力量”的初衷,而学生们也倍加珍惜这样的读书机会。

1934年至1946年,东北中山中学流亡抗战大半个中国,既培育了一批投笔从戎的抗日英雄,也培育了一批返乡建国的民族精英,演绎了“抗战救亡,励志图强”的宏伟画卷。

通过一所中学展现中华民族流亡抗战的壮阔场景

1946年11月,中国代表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报告书,指出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我国教育文化所受损失极为惊人。

“然而,侵华日军低估了中国教育与文化的生命力。”沈阳日报社总编辑张春风说,“因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以另一种抗战形式??流亡抗战,使其教育与文化得以延续并为以后民族的复兴留下了火种。”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今年6月份,沈阳日报确定以东北中山中学这个“流亡抗战”的小窗口为切入点,展示中华民族流亡抗战的壮阔场景。

报道组走遍当年东北中山中学师生万里大迁徙的每一处校址,采访了38位东北中山中学校友,搜集了189位校友资料,查阅书籍、史料100余本(册),研读回忆性文章与资料千余篇,留下200多个G的影像资料。已刊发“在北平”“逃离北平”“在南京”“在湖南”“湘桂黔渝大迁徙”“在重庆”“静宁钟声”“北归沈阳”八个篇章。在9月18日前,还将完成第九章“开学第一课”和第十章“特殊课业:穿越70年的教育对话”两个篇章。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史志办罗平原说:“看了流亡抗战的报道,几次落泪。当年那群应该说还是孩子的学生,一路上艰难辗转的场景在脑海里不停地显现。这组报道让我们的灵魂受到了又一次洗礼!”(记者毕玉才刘勇)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