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陈发虎院士团队科研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月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项目,其中,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陈发虎院士团队的“史前甘青地区人-环境相互作用与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机制”项目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陈发虎院士带领的环境考古团队在青海151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该获奖项目基于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西部长期开展的环境考古与环境变化研究工作,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一、厘清了史前时代文化从低海拔的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向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扩散的时空过程,提出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三步走”模式,为认识藏族人群的来源问题提供了关键的科学证据;二、发现了黄土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东北部农业发展和传播过程,揭示出麦作农业传播和发展是促使史前人类大规模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主要动力,为认识史前重大技术革新对人类及其社会演化的影响提供了典型案例;三、重建了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发展和人群扩散的环境背景和气候变化过程,提出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史前文化发展和扩散的重要影响及其机制,为理解长时间尺度人-环境相互作用提供了新模式。
该团队基于上述研究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Science、PNAS、QSR、JA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兰州大学是该项目唯一完成单位。获奖团队成员包括陈发虎、董广辉、安成邦、张东菊、周爱锋、贾鑫、马敏敏,获奖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陈发虎),青年*1人(董广辉)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安成邦)。陈发虎院士创建和领导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已成为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研究领域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团队之一,正在引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发起和承担了多项重要科学研究计划。该团队联合国内外合作伙伴成立了“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研究中心”,在全球视野下开展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丝路文明变迁过程,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力争在干旱区和高寒区史前与历史时期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制方向取得新的引领性研究成果,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倡议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并为推动我校相关学科(地理学、考古学等)的一流学科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