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排名怎么样
许多同学不知道每个大学的专业,有重点特色好专业,也有普普通通的专业,那么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怎么样呢,历年录取分数线和排名是多少,本文新高考网李老师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历年录取数据,希望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专业。
一、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1、在内蒙古高考202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理科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1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1254名;
2、在湖南高考202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物理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78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21808名;
3、在湖南高考2020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理科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78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25591名;
4、在广东高考202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物理类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7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46849名;
5、在海南高考2020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考生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20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6813名;
二、历年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专业分数线统计表
专业序号 | 专业名称 | 年份 | 录取省份 | 科目/选科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
1 | (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校本部)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2 | 内蒙古 | 理科 | 511 | 11254 |
2 | (5年)(5000元/年;不予录取色盲、色弱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1 | 安徽 | 文科 | 606 | 4915 |
3 | (5年)(5000元/年;不予录取色盲、色弱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1 | 安徽 | 理科 | 556 | 36371 |
4 | (5年)(5000元/年)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0 | 安徽 | 文科 | 580 | 5225 |
5 | (5年)(5000元/年)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0 | 安徽 | 理科 | 585 | 30386 |
6 | 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19 | 安徽 | 文科 | 577 | 7291 |
7 | (5年)(5000元/年;不招色盲、色弱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2 | 安徽 | 理科 | 548 | 40619 |
8 | (5年)(5000元/年;不招色盲、色弱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2 | 安徽 | 文科 | 547 | 9732 |
9 | (不录取色弱、色盲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1 | 湖南 | 物理(物理+(化学或生物)) | 578 | 21808 |
10 | (5年制)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0 | 湖南 | 理科 | 578 | 25591 |
11 | (5年制)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19 | 湖南 | 理科 | 549 | 26433 |
12 | (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2 | 湖南 | 物理(物理+(化学或生物)) | 561 | 25000 |
13 | (5年)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1 | 广东 | 物理(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571 | 46849 |
14 | 不招色盲色弱,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2 | 广东 | 物理(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577 | 41137 |
15 | 不招色盲、色弱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1 | 海南 | 综合(物 或 化 或 生) | 624 | 6657 |
16 | 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0 | 海南 | 综合(物 或 化 或 生) | 620 | 6813 |
17 | 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19 | 海南 | 理科 | 649 | 4949 |
18 | 不招色盲、色弱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2 | 海南 | 综合(物 或 化 或 生) | 627 | 6777 |
19 | (不予录取色弱、色盲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1 | 重庆 | 历史(历史+(化学或生物)) | 588 | 3762 |
20 | (不予录取色弱、色盲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1 | 重庆 | 物理(物理+(化学或生物)) | 587 | 19725 |
21 | 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0 | 重庆 | 文科 | 584 | 3149 |
22 | 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0 | 重庆 | 理科 | 568 | 15304 |
23 | 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19 | 重庆 | 文科 | 546 | 9256 |
24 | 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19 | 重庆 | 理科 | 535 | 35056 |
25 | (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2 | 重庆 | 历史(历史+(化学或生物)) | 552 | 4380 |
26 | (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2 | 重庆 | 物理(物理+(化学或生物)) | 552 | 19547 |
27 | (专业备注不予录取色弱、色盲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1 | 四川 | 文科 | 557 | 11401 |
28 | (专业备注不予录取色弱、色盲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1 | 四川 | 理科 | 558 | 48969 |
29 | 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0 | 四川 | 文科 | 551 | 9101 |
30 | 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0 | 四川 | 理科 | 569 | 46924 |
31 | 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19 | 四川 | 文科 | 562 | 9469 |
32 | 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19 | 四川 | 理科 | 574 | 53194 |
33 | 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2 | 四川 | 理科 | 557 | 45585 |
34 | (专业备注: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V]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2 | 四川 | 文科 | 566 | 7843 |
35 | (学制五年)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1 | 云南 | 文科 | 622 | 1736 |
36 | (学制五年)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1 | 云南 | 理科 | 578 | 13313 |
37 | (学制5年)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0 | 云南 | 文科 | 582 | 5205 |
38 | (学制5年)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0 | 云南 | 理科 | 595 | 12973 |
39 | 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19 | 云南 | 文科 | 575 | 6591 |
40 | (不招收色盲色弱考生,学制五年)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2 | 云南 | 理科 | 579 | 13780 |
41 | (学制五年)中医养生学专业 | 2022 | 云南 | 文科 | 614 | 3458 |
三、成都中医药大学院校属性简介和师资介绍
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原名成都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历经65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药健康相关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学校占地面积约1800亩,拥有19个学院、3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2.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700余人。学校是全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现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ESI全球前1%学科2个(药物学与毒物学、临床医学),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中药学、中医学),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学校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特聘专家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8人,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1人,岐黄工程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1个,岐黄工程青年岐黄学者4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4人。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3人,四川省十大名中医10人,首届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0人,四川省特聘专家35人。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9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35门;省级各类精品示范课程75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学校为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十三五”以来,新增各类科研项目2818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95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1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中医药人才。建校初期,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中医学、中药学本科毕业生和中医药硕士研究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