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南京林业大学(最低分+最低位次排名)
本文根据新高考网大学库最新数据统计,整理了江苏高考历年南京林业大学的录取数据,包含南京林业大学在江苏高考的录取最低分数线、录取最低位次排名和录取人数等数据,大家在报考南京林业大学的时候,可以参考历年位次排名来做比较。
一、2023年江苏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南京林业大学
1、2022年江苏历史(历史+不限)类考生要想上南京林业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57分,最低录取位次是8901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00人;
2、2022年江苏物理(物理+化学)类考生要想上南京林业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45分,最低录取位次是60207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97人;
3、2022年江苏物理(物理+(化学或生物))类考生要想上南京林业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47分,最低录取位次是58087名,招生录取人数为198人;
4、2021年江苏物理(物理+化学)类考生要想上南京林业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40分,最低录取位次是46620名,招生录取人数为66人;
5、2020年江苏理科类考生要想上南京林业大学需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63分,最低录取位次是47816名,招生录取人数为897人;
二、江苏上南京林业大学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1、2022年南京林业大学在江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数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江苏 | 2022 | 历史 | 历史+不限 | 本科 | 663 | 539 | 15762 | 省政府 |
江苏 | 2022 | 历史 | 历史+不限 | 本科 | 200 | 557 | 8901 | 省政府 |
江苏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 | 本科 | 20 | 532 | 73863 | 省政府 |
江苏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学 | 本科 | 297 | 545 | 60207 | 省政府 |
江苏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 | 本科 | 198 | 547 | 58087 | 省政府 |
江苏 | 2022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1290 | 554 | 50928 | 省政府 |
江苏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学 | 本科 | 67 | 563 | 42162 | 省政府 |
江苏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 | 本科 | 118 | 565 | 40274 | 省政府 |
江苏 | 2022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706 | 568 | 37468 | 省政府 |
2、2021年南京林业大学在江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数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江苏 | 2021 | 历史 | 历史+不限 | 本科 | 608 | 544 | 17324 | 省政府 |
江苏 | 2021 | 历史 | 历史+不限 | 本科 | 200 | 563 | 9851 | 省政府 |
江苏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 | 本科 | 20 | 511 | 75086 | 省政府 |
江苏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学 | 本科 | 115 | 523 | 62875 | 省政府 |
江苏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 | 本科 | 145 | 523 | 62875 | 省政府 |
江苏 | 2021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1067 | 529 | 56916 | 省政府 |
江苏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学 | 本科 | 66 | 540 | 46620 | 省政府 |
江苏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 | 本科 | 115 | 544 | 43092 | 省政府 |
江苏 | 2021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709 | 546 | 41356 | 省政府 |
3、2020年南京林业大学在江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数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江苏 | 2020 | 理科 | - | 本一 | 20 | 347 | 83058 | 省政府 |
江苏 | 2020 | 理科 | - | 本一 | 1170 | 354 | 67096 | 省政府 |
江苏 | 2020 | 理科 | - | 本一 | 897 | 363 | 47816 | 省政府 |
江苏 | 2020 | 文科 | - | 本一 | 540 | 345 | 18374 | 省政府 |
江苏 | 2020 | 文科 | - | 本一 | 226 | 360 | 10167 | 省政府 |
三、南京林业大学最新师资力量学校简介
南京林业大学简介(2021年6月)南京林业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于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前身为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创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作为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实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宏伟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承发扬了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团结、朴实、勤奋、进取”的校风和“诚朴雄伟,树木树人”的校训。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院专业结构。现设有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轻工与食品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育部等21个学院(部)。学校学术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工程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与生态和生物与生物化学7个ESI全球机构学科排名前1%,林业工程1个国家一流学科,林业工程、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保护学等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9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含培育),6个一级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含培育)。 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位列江苏省属高校前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两个“A+”(林业工程、林学)、一个“A-”(风景园林学)的好成绩,A+学科数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江苏省属高校第一。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学校现设置并招生的本科专业有70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8个。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及课程群3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3门。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践教育中心1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个,林学类专业(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和林业工程类专业(林产化工、木材科学与工程、森林工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自1991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0项。2010年有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曾荣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6200余人。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建设人才。南京林业大学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24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70余人,博士生导师181人,具有高级职称874人。学校现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级人才2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0余人;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首席科学家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省“333工程”二、三层次、“青蓝工程”“六大高峰”等各类省级人才计划399余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及“青蓝工程”等省级创新团队14个。长期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现有“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