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改革 语文地位提高或成为拉分学科

新高考网

 杭高学生使用自编语文书状态有何不一样
  学会深入思考,最终要会自主学语文
  今年9月,浙江新高考改革细则出台。过去,理科是最容易拉开分数的,但在新的高考制度下,理科的拉分空间变小,而相反的,语文分值的提升,且只能考一次的机会,使得新高考中,语文的重要性急剧提升。
  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这是一个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而杭州高级中学则从语文教材入手,整编出了一套语文校本课程,杭高也成为杭城首所启用自编语文教材的学校。将近一学期下来,学校教材使用情况如何?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哪些值得借鉴地方?昨天,杭高组织了一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讨会,探索高校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教材变化??
  校本课程按体裁分单元
  新添预习和深化板块
  目前,语文校本课程已经在杭高全校投入使用,其中高一是完全脱开了原有教材(苏教版),全面“接轨”校本课程。
  对比高一的原有教材和校本课程,差异比较明显。比如目录上,校本课程第一单元是古诗词、第二单元是现代诗、第三单元是诸子散文等,是按语文的体裁分类;而原有教材则用人文主题来组织内容编排,像第一单元主题是《我有一个梦想》,里面有诸子散文,也有国外名人的演讲。
  翻开两本教材,两者在内容设计上也存在差异。比如校本课程中第一课《蜀道难》,在正文前面有“预习和思考”板块,给学生罗列了4个问题,在正文后面则有“文本研习”和“文本深化”两个板块,学生可跟据这些板块中的问题为线索,来学习整篇文章。而苏教版教材的内容设计相对比较简单,除了正文,后面则只有“文本研习”一块内容。
  使用反馈??
  强调人文同时紧抓基础能力
  语文最终要让学生能自主学习
  “新教材用了4个月,课堂效率提高不少。”语文老师许涛教高一,多年的教学让他感触颇深,我们现在总是在强调语文的人文性,但是现在中国的学生迫切需要提高的却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除了兼顾人文,一些基础能力的培养不能丢。
  “原有的教材以人文主题来确定该单元的文章,有可能该主题下有散文、古诗、现代诗等,这样的逻辑体系有些不完整。往往一篇文章学完了,接下来的文章却是其他体裁,这也打断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许老师说,现在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以体裁作为单元划分的依据。比如第一单元是讲的是古诗,老师可以从诗的意象作为突破口讲起,逐渐延伸到诗的意境、情感、技巧的讲解。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一个单元讲完了,学生对古诗也有了系统的了解。以后脱开课本,学生也可以触类旁通,学其他古诗也就不难了。
  语文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授人以渔”的过程,学生不能总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校本课程也新增了“预习和思考”、“文本深化”的板块。许老师说,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前提前进行预习,课后也能深入思考。潜移默化下,学生也渐渐学会了自主学习。而这种能力,正是新高考下学习语文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素养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