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冲稳保是什么意思,冲稳保如何安排
江苏高考冲稳保是一种策略,志愿填报普遍使用的方法,所谓“冲”,就是指考生填报的第一志愿是自己最想上的大学和专业,有一定的风险,但一旦成功便能够聚志愿;而“稳”则是指考生填报的志愿是自己比较满意的,有一定的可行性;最后“保”指的是考生填报的志愿是比较保险的,相对来说较为保守,但是可以保证自己一定能够被录取,小编整理了江苏高考填报相关内容,供2024年考生参考。
一、江苏高考冲稳保是什么意思
“冲”是指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可以选择一些竞争稍微激烈一点的、录取分数略高的院校或专业,这些院校或专业最好是考生的理想大学或专业。但对于目前的高考成绩来说,录取几率较小,就可以采取冲一冲策略,试着填报一下,如果运气好,就可能会被录取。
“稳”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一些竞争相对较小一点的、录取分数适中的院校或专业。考生自身的成绩和实际水平跟这些院校或者专业较符合,被录取的概率较大。建议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理想的院校或专业。
“保”是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一些竞争较小,并且录取分数较低的院校或专业。这种被录取的几率非常大,能够保证考生在被前几个志愿拒绝后,仍有被录取的机会。这样可以避免考生因为志愿填报过高,而错失录取机会。
二、江苏高考冲稳保如何安排
每年各院校的录取分数都会有所变化,如果从分数划分层次是不准确的,最稳妥的是看分数所在的位次,学校每年录取的位次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可结合学校录取的位次和自己分数所在的位次来填报志愿是最保险的。
1、冲:结合近三年学校的录取位次,选择位次比自己位次约低10%的学校。
2、稳:结合学校近三年的录取位次数据,选择跟自己位次差不多的学校。
3、保:综合近三年的录取位次,选择比自己位次高10%~15%的学校。
在不同的志愿填报模式下,冲稳保比例怎么安排?
正临高考改革之际,全国各个省份的志愿填报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院校+专业组模式、专业+院校模式、院校+专业模式。
大家可根据省市和实施时间的不同来分辨所对应的高考录取模式,2025年实施的省份在2024年仍然是采用老高考(院校+专业组)模式。
1、专业+院校模式(浙江、辽宁、山东、河北、重庆)
这个模式下不存在被调剂的风险,直接将档案投档到某院校的某专业。不存在调剂的风险,所以可以将“冲”作为主基调。
爱冒险的考生可以将“冲稳保”志愿数量的比例调至7:2:1,比如河北可填报96个志愿,此类考生可以填67个冲的志愿,19个稳的志愿,10个保的志愿。较保守的考生可以按照3:3:3的比例来设置“冲稳保”的志愿数量。
如果考生想选择喜欢的专业,可以填写不同院校的专业,将同个专业按照以往的录取分数和位次从高到低排列。如果考生特别喜欢某个学校,可以按照此学校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将全部专业都填一遍,增加被录取的概率。
不过无论大家按照什么样的比例来填写志愿,老师还是建议大家要留有一定比例的稳和保的专业和院校,避免滑档。
2、院校+专业组模式(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海南等省份)
这种模式是新高考模式下的一种志愿填报方式,缩小了投档的范围,将原来的院校投档改为了专业组投档,调剂也只是在选择的专业组内调剂,使得考生对专业选择的满意度增加了。
该模式存在调剂的风险,建议“冲稳保”的志愿数量比例为3:3:3,或者保守的学生可采取2:4:5或者1:3:5,不要太过于冒进,主要是找到合适的专业和院校。
考生应该多加考虑对专业的喜好、专业的热度、是否为优势专业及就业情况。将感兴趣的专业组专业往前排,如果组内有不能接受的专业就不要填写。也可以把自己心仪的学校的所有专业组都天上,增加被此学校的录取概率。
在院校+专业组模式下,建议要选择服从调剂,否则被退档后只能等待征集志愿与下一批次的录取。
3、院校+专业模式(甘肃、四川、吉林、安徽等省份)
这种模式是老高考的志愿填报方式,考生将档案投档到院校,存在院校调剂,分数不够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调剂到院校的冷门专业。
因为存在院校内调剂,建议考生将“冲稳保”的志愿数量比例设置为3:3:3以下,最好是2:4:5或者1:3:5,稳妥一点,找到合适的专业和院校才是最为关键的。
对专业要求高的考生建议冲专业类学校(如想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就可以选择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这类学校专业学科强,并且冷门专业较少。对学校要求高的,可以将心仪的院校和专业从高到低排序,最后一定要有分数最低的院校和专业作为保底,并且服从调剂,以免被退档。
高考冲稳保是一种志愿填报的策略,合理安排可增加被心仪学校录取的概率。不同志愿填报模式对应着不同的冲稳保比例的安排,一定要把握好冲稳保的志愿梯度。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划分梯度,既要有进取心,也要保持稳妥。
三、江苏高考志愿填报设置2024参考
(一)录取批次
录取批次共设3批,其中本科2批,专科1批。高校录取工作分批次依次进行。
1.本科提前批次。包括军事院校等部分普通类本科院校(专业),体育类本科院校,艺术类本科院校。强基计划、综合评价(A类院校)等类型的录取,安排在本科提前批次之前进行。
2.本科批次。其中,高校专项计划、综合评价(B类院校)、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的录取安排在本科提前批次之后本科批次开始之前进行。
3.专科批次。其中,体育类、艺术类、定向培养军士等在普通类批量投档前完成录取。
(二)志愿设置
1.普通类各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方式。其中,本科提前批次设置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分别设置4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此外,高校专项计划、综合评价(B类院校)、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志愿实行传统(顺序)志愿方式,分历史等科目类和物理等科目类,设置1个院校志愿,包括6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2.体育类各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方式,设置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设置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3.艺术类设置传统(顺序)志愿、平行志愿两种方式。录取批次设置为本科提前批次和专科两大批次。
(1)本科提前批次
艺术类本科提前批次下设3小批,具体情况如下:
第1小批: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部分艺术类本科专业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和原“211工程”院校校考的艺术类本科专业、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非美术类校考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行传统(顺序)志愿设置。
第2小批: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省内外高校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行平行志愿设置。
第3小批:除第1小批以外的其他院校校考的艺术类本科专业,实行传统(顺序)志愿设置。
(2)专科批次
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的专业,实行平行志愿设置;使用校考成绩录取的专业,实行传统(顺序)志愿设置。考生只能在使用省统考成绩录取或使用校考成绩录取的院校专业中选择其一填报。
平行志愿设置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设置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传统(顺序)志愿设置1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包括4个专业志愿和1个专业服从调剂志愿。
4.各批次志愿录取结束后,设置征求志愿,征求志愿设置与相应批次志愿设置一致。
(三)志愿填报
各批次志愿填报采用“院校专业组+专业(类)”模式。院校专业组由院校根据不同专业(或专业类)的人才培养需要和选考科目要求设置,是志愿填报的基本单位。考生的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须符合报考院校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方可填报相关志愿。
1.平行志愿[含艺术类传统(顺序)志愿]。考生在获知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位次信息、各批次省录取控制分数线后,在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或专设网站,分两个阶段网上填报志愿:
第一阶段:6月28日至7月2日,填报本科院校专业组志愿,包括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志愿,含军事、公安政法、航海、地方专项计划、乡村教师计划、其他院校等;体育类或艺术类本科提前批次志愿;普通类本科批次志愿。
第二阶段:7月27日至28日,填报专科批次院校专业组志愿。凡未被第一阶段各批次高校录取的考生均可填报,包括普通类、体育类、艺术类专科批次志愿。
2.征求志愿。在各批次平行志愿[含艺术类传统(顺序)志愿]录取结束后,省教育考试院将及时公布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专业组、专业(类)及计划数。未被录取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自行上网填报征求志愿。
考生应认真阅读有关高校招生章程以及我省公布的招生规定、招生计划,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填报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志愿,并对所填报志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考生应妥善保管登录密码等个人信息,因考生本人疏漏或失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四)体育类、艺术类考生可兼报普通类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志愿。
(五)考生填报志愿时,应根据报考科类、院校专业组及专业(类)对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要求和成绩要求,以及考生本人的体检结论等情况,慎重选择,准确填报。
(六)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凭考籍号、身份证号、密码和动态口令卡网上填报平行志愿[含艺术类传统(顺序)志愿]和征求志愿,并对自己所填报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负责,不需要现场签字确认志愿信息。填报志愿截止时间前,考生可上网修改自己的志愿信息。填报志愿时间截止后,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考生志愿信息。
(七)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招办、中学及有关单位要结合本意见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考生填报志愿的宣传、组织和指导工作。
(八)强基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综合评价、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招生的志愿填报,按教育部及我省相关文件执行。其中,高校专项计划、综合评价、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4类志愿之间不得兼报;符合多项入选资格的,只能选择其一填报。
(九)报考少年班、残疾单招、体育单招等考生,因有特殊要求或其中学阶段学习经历与普通高中学生不同,由招生高校自主确定成绩要求、自主确定志愿填报方式。
(十)根据教育部规定,从2023年起,往年被专项计划(含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下同)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