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教务处电话和区号是多少 联系方式是什么
一、三峡大学教务处教务处电话和区号
求索学院办公室
工作职责:
1.负责学校通识教育的组织和管理。
2.统筹组织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及培养方案录入的组织、审核与变更等工作。
3.统筹组织课程大纲的制(修)订工作。
4.负责系统课程库和培养方案库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5.制订各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办法。
6.指导协助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过程管理。开展和协助各项目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7.协助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检查、评估、汇报。
8.负责学校通识核心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的组织实施。
9.负责学校素质拓展课程工作量和课酬计算。
10.协助制(修)订通识教育的管理文件、实施方案等。
办公地点:行政楼109
联系电话:0717-6392076
实践教学管理科
工作职责:
1.制订与修订各类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2.构建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制定与修订实践教学大纲,监控实验教学日常运行,组织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
3.组织制订本科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仪器设备购置的论证及立项、实验室绩效考核。
4.组织校内外各类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日常教学检查、管理工作。
5.负责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与推荐工作。
6.组织本科生学科竞赛,负责学科竞赛的审核、认定等管理工作。
7.组织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本科教学平台和基地的申报及建设工作。
8.负责实验室建设、本科生实践和学科竞赛等经费管理。
9.组织实验教学相关数据的采集、整理、统计、上报等工作。
10.负责教务处资产管理工作。
11.协助制订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学校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技术维护与保障工作。
办公地点:行政楼103
联系电话:0717-6392072
综合办公室
工作职责:
1.负责与外单位各项事务的协调、内外联络、舆情处理、来访接待、公务安排、会务安排。
2.起草部门各类工作总结,学校教学工作要点、计划及总结。承担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工作。
3.编制年度教学经费预算,起草面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的绩效评价,以及教务处人员经费与工作经费管理报账工作。
4.负责教务处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起草、进展情况统计、督办、考核。
5.保管教务处印鉴,负责教务处印章管理工作,承担各类相关介绍信、函件、证明的开具工作。
6.协助处领导进行教职工年度考核,履职尽责相关工作。
7.承担处内月度考勤、值班安排、差旅安排等内勤工作。
8.负责教学档案归档管理,各类文件归类整理、各类信息处理工作。
9.负责教务处保密管理工作。
10.负责各级来文及有关教学来信来函的处理。
办公地点: 行政楼107
联系电话: 0717-6392305
教学质量管理科
工作职责:
1.制订与完善学校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制度,健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进行宏观管理。
2.及时掌握高等教育评估的最新信息,分析研究其评估标准,制定学校相关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专业评估工作。
3.制订专业认证工作规划,组织开展关于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等方面的培训,做好政策解读、申报引导、自评督促、结果反馈、持续改进等宏观层面的迎评、促建帮扶工作。
4.组织实施工程教育认证(评估),负责医学、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及校内外教学质量专项评估的协调工作,督促形成评价、持续改进等机制的落实。
5.组织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收集、填报工作,制定和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并做好教学质量信息的分析、研究及反馈工作。
6.负责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年度目标考核工作。
7.负责教师教学情况的考核,参与校级关键性教学岗位的聘任与考核等工作。
8.负责教学异常情况的核实、认定与处理工作。
9.协助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能力培训、教学质量奖评选表彰等。
10.协助组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及教学评优评先工作,深入调研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
办公地点:行政楼103
联系电话:0717-6392072
教务管理科
工作职责:
1.制订与修订学校教务管理规章制度。
2.负责全校本科生日常教学调度管理。
3.负责普通本科生、辅修及第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的下达,统筹全校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及全校本科生教学运行。
4.负责全校本科生公共课的排课工作,指导和组织学院完成交叉课与专业课的排课工作。
5.组织开展本科生选课工作,协调解决学生选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6.审核本科生公共课、学院交叉课等课程学时数,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预算提供数据支持。
7.负责教务管理系统与教学运行有关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8.负责学校校历编制工作。
9.审核教师教学工作量。
办公地点:信息技术楼3104
联系电话:0717-6394003,0717-6392070
学籍与学业指导科
工作职责:
1.制订与修订本科生学籍管理相关规章制度。
2.负责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数据库维护和考试组织工作。
3.负责校内课程考试的安排协调;课程缓考审批;教师监考证制作与发放。
4.受理和安排学生试卷复查等相关工作;负责学生考试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
5.负责学校本科生招生计划编制,新生班号、学号编制。
6.本科生学籍库建立、维护,学籍信息统计上报及注册工作,学籍清理、异动工作。
7.组织开展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与学业帮扶工作。
8.负责本科生毕业与学位授予资格审核,毕业证与学位证的制作发放,毕业(学位)证明书的办理。
9.负责学校本科生成绩库的维护、学生成绩管理。
10.组织开展学校本科生辅修专业与辅修学士学位管理工作。
11.组织开展学校本科生转专业工作。
12.组织开展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推荐工作。
办公地点:信息技术楼3104
联系电话:0717-6392249,0717-6392073
教学研究科
工作职责:
1. 负责统筹组织学校本科课程思政工作。
2. 负责组织全校的本科专业建设工作。
3. 负责学校本科课程建设工作。
4. 负责学校教材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5. 负责组织协调各级教学成果奖的培育、申报、评审等相关工作。
6. 负责教研成果的审核认定工作。
7. 负责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负责各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协助相关项目的评审、管理和验收工作;负责组织各级教学研究项目的立项、管理及验收工作。
8. 负责学校外聘教师的审核工作。
9. 负责专业、课程建设及成果培育相关的教师培训,各级各类专家推荐工作。
10. 负责与本科室相关的经费管理工作。
办公地点:行政楼109
联系电话:0717-6392076
二、三峡大学简介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5月25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23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60余个国家(地区)招生,在全国全面进入一本招生。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具有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资格以及免试招收香港、台湾地区学生资格。
学校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8年,学校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3个学科被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目前,三峡大学已发展成为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大学。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十二五”期间获批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十三五”期间获批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十四五”期间获批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有法律、教育、工商管理、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能源动力、临床医学等2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校共有22个学院,80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9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套),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6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省级试点学院2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396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552人。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86人,其中教授320人,副教授66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33人;有博士生导师172人,硕士生导师 2432人;拥有全学科的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人选、专家200余人。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及21位院士在内的200余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
【基础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2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万余台,设备总值达8.04亿元。建有259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95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5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8.6万种,中外文数据库60余个,各类数字资源60TB。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全国66所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之一,建有覆盖全校的有线无线一体化双万兆校园网,先后获得“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20年突出贡献奖”,先后有6个建设成果入选国家、湖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7%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22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139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751项;在文化艺术、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或表彰中获国家级奖励52项、省部级奖励80项。
【科学研究】
学校获批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三峡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三峡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型石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建有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水电工程智能视觉监测、肿瘤微循环与免疫治疗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水电站仿真和岩土工程研究中心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肿瘤)科研三级实验室、湖北省发改委储能新材料工程实验室、智慧能源技术湖北工程研究中心、石墨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水泥基生态修复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有地质灾害防治、建筑质量检测装备、微电网、输电线路、弱磁探测、农田环境监测、生物酵素、特色植物繁育、食品胶体、类固醇药物及衍生物清洁生产等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三峡智库、**中国*思想研究中心。有新型石墨材料、柑橘生物保鲜与防治、有机缓释肥、微电机、智能气泡水位计等12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共建湖北省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生物技术中心、宜昌区域非金属功能材料研发及综合服务中心等160多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监理、评估甲级资质,水利行业工程设计、电力行业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及城乡规划编制丙级资质。
近5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重点科研项目8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2亿元;有1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3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37项;获国家级社会科学奖励1项,省部级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累计近150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900余部,年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0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950余篇;有10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巴楚医学》等学术期刊。
【开放办学】
学校长期坚持开放办学方针,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成员,“世界高校联盟”(N.E.W.S.)组织常设秘书处单位,“中国湖北—南亚大学联盟”主要发起单位,目前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招收留学生人数、专业设置和英语授课规模最大的高校,现有在校来华留学生1500余人;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CSC)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设有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开办1个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合作项目。2010年,学校获得湖北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获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2013年,获得对香港地区免试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资格;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单位;2016年,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丝路奖学金”项目实施单位,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基地”,成立首个“湖北省华文教育基地”,获批首批“湖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9年,获批承办乍得恩贾梅纳大学孔子学院,获得免试招收台湾地区学生资格;2020年,获批学校首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第二个“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获批承办全国首个“水利电力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获批成为教育部“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单位;2021年,获批第三个“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同时,学校重视推进和鼓励师生国际流动,每年均派出相当数量的教师及学生参与国际学术研究或学习。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扎实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建立的尼泊尔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备案中心。成功承办了教育部“留动中国”、湖北省“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武汉论坛”“中国湖北-南亚高校校长论坛”“首届三峡开放合作论坛”等大型活动。
【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着力于全面从严治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广泛开展以“围绕中心、把握方向、促进发展”为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学校以培育“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内涵的“求索”精神为主线,大力推进“学术型、生态型、智慧型”的“三型校园”建设,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全国校务公开民主办学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人民网“基层党建宣传示范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文明校园”“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等。学校先后荣获1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4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省道德模范;涌现出创办爱心超市的“全国自强奉献优秀大学生”侯海燕、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高金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黄愉婷、甘肃“十大陇人骄子”肖玉川、“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吴春红、黄愉婷、杨玉霞、安过、瞿发华等一批优秀学子。
学校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国*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学术立校、需求导向、特色发展”三大战略,为实现“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