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孝行天下

新高考网

主题班会:孝行天下
  
  教育过程:
  
  一、班会引入:
  
  师:提到“孝”,我们不由得想到孝义人的“孝”行典范郑兴,郑兴“割股奉亲”的故事不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时时提醒我们做一个“敬老孝亲”之人,那么,谁能给大家讲一下郑兴的故事呢?
  
  (出示图片,学生根据收集资料讲故事)
  
  主题班会:孝行天下
  
  郑兴割股奉母
  
  隋炀帝大业庚午年间,孝义那时还不叫孝义,名永安县,永安县的永安堡有个穷书生,名叫郑兴。他为人忠厚老实,对父母特别孝顺。
  
  有一日郑兴做完苦工回家,见母亲病重,脸色惨似蜡纸,四肢不能走动,急得郑兴四处求医,汤药必先亲尝,虽伺候周到,却疗效甚微。
  
  某天,从船头村来了一位老中医,给郑兴母亲诊脉后说:“你母气血不足,五脏紊乱,可用鲜鹿肉调理,做肉脯配五味食之,才可补瘦弱,益气力,强五脏。”可永安县境内根本无鹿,这可怎么办呢?郑兴是整日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有日深夜二更,郑兴忽然想,何不用自己的肉代替鹿肉?他一骨碌起身,持菜刀朝腿上割肉,强忍疼痛,将肉剁碎,煮熟为母而食。不日,母亲病情竟逐渐好转起来。月余,病愈。
  
  郑兴割股为羹,母食病愈的事情,很快传遍了汾州府各地。唐武德九年,汾州知府房玄龄亲临永安堡,表扬郑兴为“汾州第一孝子”,将永安堡改为“大孝堡”,并在村口手书牌匾“孝悌贤乡”。
  
  师:“孝为人之本,义乃君子风”,郑兴的故事非常感人,也告诉我们“孝”在我们这方土壤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孝”文化这条大河,从源头说起,在了解其辉煌灿烂的历史的过程中,唤醒我们每个人心中更多爱的种子,让“孝”行遍天下。
  
  二、了解“孝”文化:
  
  1、学生谈对“孝”的认识。
  
  生1:“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交接的链条。“孝”不需要我们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我们心中有父母,关心父母,在父母生病时照顾他们,在父母孤独时陪伴他们,仅此而已。
  
  生2:“孝”是一个汉字,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正意义上的孝的前提是敬,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从。孔子大家都不陌生,他比较喜欢自己的弟子颜回,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子路等人经常为难老师。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让孝也不是空喊的,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行孝。
  
  明确:
  
  “孝”是一种传统道德,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只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权威肯定,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2、追寻“孝”的汉字起源
  
  “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后来在书写的过程中,把老字的下半部省略了,就成了现在的孝字。《说文解字》上说,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也就是说先有老子,后有儿子;老子在上,儿子在下,这就是孝字。
  
  主题班会:孝行天下主题班会:孝行天下 主题班会:孝行天下 主题班会:孝行天下 主题班会:孝行天下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孝”是会意字,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它的构成可以理解为:孩子小时,父母在上面呵护着,怕风吹着、日晒着、雨淋着;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在下面又背着父母。总之,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亲情。
  
  3、“孝”文化的起源
  
  “孝”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所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生活中逐渐起决定作用,男子地位上升,父系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人们在承担起各自在家庭中的义务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知有爱"又"知有礼",从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常关系。这种伦常,又逐步升华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产生了孝的观念和孝的文化。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