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聪明、智慧

新高考网

文章来自于新高考网毕业生人力资源频道,以下是一篇培训发展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
  我们先来看看现代社会,家庭对孩子培养上的总体趋势:即特别注重多才多艺的技能培养,更希望能把他们造就成神童。打小就开始学英语、学舞蹈、学书法、学钢琴、学下棋、学画画、学写作、学电脑、背唐诗宋词等等,从知识累积上说“活到老学到老”,本无可厚非。

另外,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正重新对资源的重要性进行定位。在变化的思想视野中发现,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是知识,这也是信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的产物。

于是,注重对知识的学习随着国际管理大师彼德圣吉的著作《第五项修炼》成为风潮。“学习为创新应变之道”理念深入人心,建立学习型组织,倡导团队学习,比谁学得多、学得快、“快鱼吃慢鱼”、超级成功学等等肤浅的知识思想、学习思想充斥培训界(这必然为学难以致用的实效问题埋下伏笔)。

但,是否就能据此说:我们现代的孩子,我们现代人比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等古今圣贤更有智慧呢?!答案是否定的,知识不等于智慧。

就知识的量来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等古今圣贤不懂电脑、不知网络、不会英语,现代文明的很多科技知识等人造知识都没有接触过,肯定不如现代人,但为什么后人研究他们的著作却汗牛充栋,至今仍不能穷尽其意;为什么这些圣贤的思想能光耀古今,发源并持续影响着人类文明,道理究竟何在?

关于知识与智慧,我们先来品一则小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位学子不远千里四处访师求学,为的是能学到真才实学,可是让他感到苦恼的是,他学到的知识越多,却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高僧,便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并请求高僧想一个办法让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

高僧听完了他所诉说的苦恼后,静静地想了一会,然后慢慢地问道:“你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识还是求智慧?”那为学子听后大为惊诧,不解地问道:“求知识和求智慧有什么不同吗?”那位高僧听了笑道:“这两者当然有所不同了,求知识是求诸于外,当你对外在世界了解的越广,了解得越深,你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越难,这样你自然会感到学到的越多就越无知和浅薄。而求智慧则不然,求智慧是求诸于内,当你对自己的内在世界了解的越多和越深时,你的心智就越圆融无缺,你就会感到一股来自于内在的智性,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了。”

学子听后还是不明白,继续问道:“大师的话我还是不明白,请您讲得更简单一点好吗?”高僧就打了一个比喻:“有两个人要上山去打柴,一个早早地就出发了,来到山上后却发现自己忘记磨砍柴刀,只好钝刀劈柴。另一个人则没有急于上山,而是现在家磨快刀后才上山,你说这两个人谁打得柴更多呢?”学子听后恍然大悟,对高僧说:“大师的意思是,我就是那个只顾砍柴忘记磨刀的人吧!”高僧笑而不答。

究竟什么是智慧?我们再来看看禅宗六祖的故事。

禅宗六祖慧能小时侯家里很穷,靠上山打柴养活老母亲。因为没有钱上学,从小不识字,但却能闻经解义。

有一次,路过一个尼姑庵,听老尼在诵经,即明白经文深意,并为老尼讲解。当老尼拿着经书征询书中文字读音时,慧能实言相告:“吾不识字”。老尼疑惑:“不识字怎能知经意呢?”慧能郑重地道出了一句堪为千古经典之语:“佛法(大智慧)与文字无关。”换句话说,智慧与语言、文字没有直接关系。

文字和语言都不过是知识的表象,知识是思想的表象,那思想又为什么而生呢?所谓词不尽言,言不尽意。思想用嘴用声音表露就是语言,用手用痕迹等具体事物来记录就是文字,古人所谓结绳记事。

人的声音如果不加任何主观个性化的修饰、虚伪的装饰,那就是真声,即每个人本来、本性本自具足的声音,所谓天然去雕饰、言为心声,佛法称之为真言,即真正的心声,具有无量大功能,这也是密宗藏密(西藏佛教)特别是红教(宁玛派)修炼专持的密咒法门。所以,真正的真实本自具足无量大功能,在世间就体现出无量大智慧。

总之,知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不等于会运用,不等于真正明了知识本身的道理。善思维、思考,能创造知识,在思维辨证过程中运用知识是能力问题,而能觉悟思维之主体、本来面目,融通世间一切方便方法,大机用于世道人心才可称之为智慧,否则,充其量为一点聪明而必落果报矣。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